你说,这法拉利又玩什么花样?刚刷到新闻说蒙扎赛道要带黑科技尾翼,竟然说有两套空气动力学方案,一套稳妥版,一套极限版。极限版听着就有点吓人——弦长缩短,攻角调整成“极端”,为了更低的空气阻力和FIA的形变限制费劲心思调整结构强度。好家伙,倒是听着刺激,可我就想问了,这“极端”到底行不行啊?之前还没忘几个月前那会儿的“极端”尾翼吗?结果呢,直接被麦克拉伦轻松吊打,弄得法拉利成了笑话。你们就不能安稳点吗?
这尾翼啥来头?法拉利其实不是头一回玩这个把戏。2023年SF-23的尾翼升级版本就是给倍耐力测轮胎时用的,2024年这次算是它的延续。说白了,一个版本就是稍作改进后的老款尾翼,另一个则是那种技术风险高到超出想象的东西。风险大是肯定的,毕竟要做到极低阻力和能撑住FIA规定的形变标准,基本上意味着设计团队要拿命和规则上较劲。造福粉丝就是让车又快又稳,但你看看实际情况,多极端的设计拿出来,翻车的概率就有多大。
你说这是个啥信号?法拉利去年、前年也不是没折腾过所谓的“创新”尾翼,结果一不小心设计不稳、结构不合规,直接被罚或被限制跑速度。极端其实就是个词儿,如果把技术放在第一位,极端就是不靠谱的代名词。真让人怀疑,这车上的花里胡哨是为了炫技,还是根本没找到方向。上一次他们贴“极端设计”标签的尾翼,不还是被麦克拉伦狠狠甩了一条街?这不成了笑话,还期望这次能翻身?
看了下法拉利的操作,真是觉得有点神操作的意味。两种尾翼放那里——属于打怪备胎的套路,一套保守用,一套赌极限。蒙扎赛道没那么要命的弯道,速度为王。理论上低阻力尾翼是优势,但是结构强度的限制又很严格,一不留神就得吃罚单或者赛车出现形变影响稳定性。到了关键时候,这“黑科技”尾翼能不能挺得住场面,真得打问号。毕竟FIA的规则不是摆设,不能偷工减料,也不能胡来。刚刚上赛季风波还没散,粉丝们的心态都崩了。你说,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顺带说一句,法拉利这次又想拼甩开对手,却忘了一件事。技术创新得是及时根据车队现状量体裁衣,不能当成吹牛皮的谈资。去年跟麦克拉伦的差距摆在那里,除了车手发挥,还有底盘调校和气动套件协同的问题。尾翼吹到天上去了,整车的综合实力如果不提升,光靠一款“极端”尾翼,最多是笑点制造机。说真的,人家麦克拉伦就在稳扎稳打,技术不溜儿,推翻别人一顿猛攻。法拉利倒好,动不动就极端创新,弄得稳稳地连个好结果都没有,反倒累死自己。
还有粉丝那边,昨晚看到论坛里一堆质疑和吐槽,评论直接炸了:“法拉利别光顾着花里胡哨了,真要拼,拿出点实际的实力!”还有人说:“这种极端设计迟早要出问题,上一轮翻车的阴影没忘。”当时我看着手机屏幕,心想你们说的没错呀!法拉利这些年不是没教训,老是犯低级错误,想靠科技创新保面子,结果翻车现场一幕幕。
这次蒙扎赛,法拉利装两套方案,倒像是准备了保底和博傻玩法。保守方案稳定但不一定有力,极端方案冒险但也许有惊喜,这本身就透露出不确定性。说白话,研发团队内部肯定也在分歧,想试试极端尾翼有没有可能带来性能提升,但信心肯定打折。过往经验来了个又一个教育——技术不稳,风评跟着掉。
这也反映了当下F1技术竞争的残酷。每个车队都得在空气动力学和规则限制之间找平衡,风险与回报挂钩。你敢赌极端方案,说明压力山大;不敢赌,又没法赢得漂亮。但法拉利这次拿“极端”说事,有点鲜明了:还是想刺激一把,只是不知道能撑多久。看看这赛季开始的趋势,想靠老套路稳住局面,真挺难。
你说,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法拉利的花样还得继续秀?还是别折腾了,换个思路干脆拿两辆老奥拓去跑呗,输了还能自我解嘲,免得粉丝一次次看着自己梦想崩塌。这么操作,粉丝真不翻车?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主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有借助AI辅助査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源,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和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