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到底会不会完全取代油车还未可知,可油电混动车“快混不下去了”,这个转折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更彻底。
曾经你随便问个老司机,“啥车省心又实用”,十有八九推荐油电混动,堪称那几年市面上的香饽饽。
如今,这块曾经的“金字招牌”,却似乎成了被抛弃的对象,令人唏嘘。
回想五六年前,油混车还是天花板级别的“理智选择”。
本田锐·混动一年能轻轻松松卖出二十多万台,丰田吹起号角要把混动渗透率拉到30%。
那时买油混就是“懂行”“前瞻”的表现。
不像纯电车,续航顾虑、充电不便,插混还没发育起来,油混技术称王称霸,这一点我们得承认。
可叙事的逻辑一旦被科技踩死油门,就容不得固守老本行。
2024年,整个“省心省油”的市场风向来了个大转弯——插电混动车销量一路蹿升,全年卖出五百多万辆,牢牢把持混动主力军的宝座,55%的份额让油混望尘莫及。
反观油混,不仅份额跌到13%,哪怕靠终端大优惠都无力回天。
雅阁干脆直接宣布不卖油混了,丰田的销量也撑不住门面,曾经的爆款凯美瑞、荣放,油混版的优惠甚至能到四万块,但还是挡不住门店冷清。
很多老油混粉可能不服——“不是产品不好,是政策偏心吧?”
这个争议挺有代表性。
有人觉得纯电、插混补贴力度大、拿绿牌、免限行,加了不少分。
但真把账一笔一笔算,恐怕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你以为插混和纯电的补贴有多夸张?
其实现在大多只减个几千块购置税,过万都属罕见。
反倒是油混迫于销量压力,终端动辄三四万的优惠,相比下来远远超过政策红利。
至于限行?
实话说,全国范围真正在意绿牌政策的,也就那几座特大城市,销量占比加起来勉强到10%,对全国趋势影响有限。
归根到底,不是政策让油混变得尴尬,也不是消费者突然变心,而是新能源技术内卷到离谱的地步,油混跟不上节奏了。
省油?
人家插混能城市全电通勤,电费算下来一公里才几分钱,一年出行一万公里,直接省下上千块。
你油混再省油,也要4毛钱一公里起步,省下的钱实在有限。
插混还有“动能回收”,哪怕电用完了,油耗也能做到2.9L/100km左右,这都快是神迹级别的数字了。
对比油混的“温吞”,插混的实际成本、性能体验、配置智能化远远拉开了差距。
再说体验。
插混很多车型起步就是纯电,安静还带劲,零百加速7秒以内的比比皆是,油混那边发动机一进来就扰人清静,加速还不痛快,体验真心没法比。
配置上插混也玩得花,主流的座椅通风、全方位驾驶辅助、主动刹车、激光雷达都能给你安排上,油混现在就像塞班系统对上安卓iOS,完全被拉开时代差距。
让我感慨最深的是油混“省心”神话碎裂这事。
很多身边朋友,前几年就是冲着油混低成本、易保养省心才买的,但这一批老车主现在出来吐槽的不少。
比如有人开了三四年发现,其实混动系统的保养费真不便宜,部分品牌换电池还贵得离谱。
动力上老觉得“发闷”,尤其做二手车收购的时候,发现油混远不如插混、纯油保值,价格还猛跌,一问行情,许多收车行都表示“不太收,销量不好,不好出手”。
再算发展节奏,插混技术每年都在进步,电池能量密度上来,电驱效率大提升,快充布局也在铺开。
相反,油混这些年核心技术没多大突破,再加上现在大家对新能源的焦虑慢慢下降,油混优势也越来越消散了。
行业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全球混合动力车市场里,插混加增程型混动已经超过普通油混,HEV只能勉强保有45%的市场。
中国作为最大车市,主流增量也都集中在新能源混动上。
有意思的是,这种转变其实在数码、消费电子行业早已上演:还记得当年的诺基亚塞班吗?
当安卓iOS卷生态、卷流畅度的时候,塞班因为“够用”不思进取,逐渐边缘化。
油混的今天和塞班的“走下坡路”如出一辙。
再比如当年大家信赖CCD传感器,画质好、口碑稳。
结果CMOS技术提速赶超,成本低、集成强,占领主流市场,如今CCD仅存在于少数特殊机型里。
技术这种事要么一路创新,要么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当然,有人问,那油混就一点生路没有了吗?
我觉得也未必说到绝路——毕竟在燃油车和纯电动之间,混合动力是重要的过渡选择。
有些品牌还在琢磨油混和插混的“变种玩法”,也许会出现更符合特定用户的小众市场。
但放在主流家用领域,插混一步步“平替”油混已是大势所趋,而电动车也在步步紧逼。
聊到这我还想起一个细节,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出去自驾,ta带的车是插混型,一路城市走城际路程,基本没加几回油,每天回家插个充电桩,费用低得发指。
我们另一个朋友开的油混版SUV,表面“省油代步”,但长途下来油耗还是居高不下,算算每公里成本还比插混高出不少。
晚上小饭馆喝酒吹牛,大家也嘻嘻哈哈调侃说,“谁能想到油混也有今天呢?”
其实不止是省钱那么简单,新能源技术带来的使用便捷、娱乐体验、驾驶乐趣和配置选项,让购车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卷”,消费者被宠坏后就不会回头去满足于“够用即可”的旧标准。
油混车刚出来时给社会过渡、技术储备做了不少铺垫,本身也的确是出色的技术路线,但时代就是这么无情,当更好的方案浮现,老一代的辉煌终归只会成为回忆。
更现实的是,行业的人气话题已经在讨论油混还能撑多久,部分车企已经悄悄转向全混动、增程式,甚至直接Allin纯电,油混慢慢沦为边缘产物。
再多的降价、再大的优惠,也难拉回被新技术“掏空”的消费群体。
从爆款到边缘化,油混的故事其实没什么不同——就像科技浪潮里的每一块“英雄迟暮”的缩影。
我们也许会怀念油混车低调实用的那些年,也可能对新能源充满疑虑,但眼下这个智能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做选择。
从数据到体验,从用户口碑到行业趋势,油电混动的“黄金年代”显然在加速落幕。
最后我想说,汽车市场讲究的其实是“适者生存”,消费者要的从来都是“更好”,而不是“刚刚好”。
谁能在下一次变革里继续领跑,也许还会有新一轮的剧情反转。
但当下,如果你还在纠结该不该下单油混车,不妨多问问身边的老车主,看看他们真实的感受,也许答案就在他们日常的吐槽和用车故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