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沃尔沃XC70亮相的热潮还没退,新能源车行业却又开始被另一个话题刷屏:某些车企亏得太离谱了。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蔚来,说它今年上半年亏了超过110亿元。这不仅是一家车企的事,而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事。亏损不是新鲜事,但这个数字扔出来,确实让不少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可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来拆一拆。亏损110亿元,听起来吓人,但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新能源车的财务报表,往往不只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第一眼看数据,确实惨。蔚来上半年的亏损,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传统车企一整年的利润。再往下看,蔚来同期的营收是200多亿元,毛利率呢?负的——-3%,这就更让人抓狂了。新能源车不是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吗?销量不是年年涨吗?怎么会毛利率还负了?更别说净利润了,亏损比例直接碾压同行。
亏损怎么来的?我们从几个维度拆开。第一,蔚来的研发投入。很多车企把研发成本分下来,按季度体现,但蔚来是“往死里砸钱”。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60亿元,占营收将近30%。如果你去看传统车企,比如丰田、大众,它们的研发费用一般占比在5%-8%,最多不过10%。就算是比亚迪这种新能源领域的“全能选手”,研发占比也很少超过15%。蔚来直接翻倍,不吓人才怪。
第二,运营开支。新能源车企的销售和管理费用普遍高,蔚来尤其突出。上半年光是销售费用就超过40亿元。这部分钱主要花在哪里呢?营销、线下店铺、用户运营。为了维持蔚来那种高端品牌调性,线下蔚来中心、蔚来空间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用户服务体系,比如换电站、车主活动,这些也都是烧钱的地方。
第三,新能源车的账期问题。这点很关键。新能源车不像传统车,整车成本里电池占了大头,而电池供应链的账期很短。换句话说,车还没卖出去,电池的钱就得先付了。现金流压力大,利润结构就更脆弱。蔚来在换电上也有很重的布局,换电站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也直接掏空了不少利润。
看完这些,就会发现,蔚来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吓人”。它的经营模式注定了会亏,但问题是,这种亏是战略性亏损,还是找不到出路的乱花钱?
为了搞清楚,我们再对比一下同行。比亚迪、理想、小鹏,它们的财报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比亚迪现在是新能源车的老大,绝对赚钱,但它的利润率其实也不算非常高。理想是新能源车里少数盈利的,但它走的是“精细化生存”的路线,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小鹏呢?亏得也厉害,因为它的研发投入和运营成本同样吓人。
外资品牌呢?特斯拉毛利率也在下滑,尤其是今年降价之后,全球范围的毛利率已经跌到了十几%。不过,它的整体盈利能力还在线,因为它的规模效应太强了。而传统豪华品牌,比如奔驰、宝马,虽然新能源领域也在投入,但它们的主力收入依然是燃油车,新能源车业务即使亏,也被燃油车的利润兜着,不像蔚来这样的企业,完全“裸奔”。
所以看下来,蔚来的模式确实跟同行不太一样。它赌的是未来,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建立护城河。研发费用高,是因为要抢技术高地;运营费用高,是因为要维持品牌溢价;账期压力大,是因为换电模式的周期长。换句话说,它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抓机会。但问题是,这种战略性投入,能不能熬到结果出来?
从行业视角看,这种“烧钱模式”其实并不罕见。新势力车企的打法,本质上就是先亏后赚,前提是得跑过拐点。特斯拉也曾经亏得吓人,但随着产量规模上来、供应链优化、技术进步,它的成本逐年下降,盈利能力增强。蔚来现在的挑战,就是要在亏损的同时,提高销量,压缩成本,实现正向循环。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风险也很大。首先是资金链问题。蔚来目前的现金储备还算充足,但长时间亏损会让资本市场失去耐心。其次是市场竞争。比亚迪在中高端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好,理想也在抢份额;外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价格逐渐下探,大众、奔驰、宝马的插混和纯电车型,对蔚来的压力不小。如果技术和服务无法形成强竞争力,蔚来的护城河可能没想象中那么深。
最后,我们得看蔚来的下一步怎么走。它的SMA架构和新车(比如EC7、全新ES6)都在推进,但市场反馈还需要时间。换电模式能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换电站的投资回报周期能不能缩短,这些都很关键。从数据上看,蔚来的销量确实稳定增长,但毛利率什么时候转正,还需要一段时间。
总结一下,蔚来的亏损,看着确实吓人,但如果拆开看,它很多动作其实是有章法的。高研发、高投入,是战略性亏损,不是乱花钱。但这并不意味着没问题,它要熬过资本的耐心、市场的竞争,才能跑到正循环的轨道上。对新能源行业来说,这种现象并不是独特的,而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吓人的,不是眼前的数字,而是后面的耐力赛能不能跑下来。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