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骑者堕:车祸的罪魁祸首,是否真是辅助驾驶系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车时打开导航辅助驾驶,一边盯着前方的路,一边偷偷瞄两眼手机,甚至分神去拧开矿泉水瓶盖——心想“反正有系统盯着呢”。可就在你低头的那几秒,前方突然出现一辆停在路边的故障车,车子猛地一颠,刹车声刺耳……事后你惊魂未定:“不是说辅助驾驶能自动刹停吗?难道是系统失灵了?”
这样的困惑,正是近几年智能汽车事故频发后,舆论争议的焦点。但问题真的出在“辅助驾驶”身上吗?
---
从真实案例看辅助驾驶的真相
2022年8月,某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理想ONE撞上了静止的工程车。车主事后承认:“当时我松开方向盘喝了口水。”类似的情节接连上演:宁波的小鹏P7撞击故障车致人死亡,车主坦言“自己分神”;零跑汽车追尾事故中,驾驶者因“喝水导致反应延迟”。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车主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却在关键时刻未能及时接管车辆。
车企的调查结果也指向同一方向——无论是理想的NOA导航辅助驾驶,还是小鹏的LCC车道居中功能,用户手册早已明确标注:“静止车辆可能无法识别”“驾驶员需保持专注”。就像骑自行车时撒开双手享受风声,看似潇洒,实则危险重重。
---
技术的“眼睛”也有短板
辅助驾驶系统的“视力”其实比人类弱得多。它依赖摄像头和雷达感知世界,但这两者都有先天缺陷:摄像头在强光或黑暗环境下容易“眼花”,毫米波雷达则像个高度近视患者,看不清静止的障碍物。业内专家比喻:“现在的系统像青蛙的眼睛,只能捕捉动态目标,对静态物体几乎‘视而不见’。”
更关键的是,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脑完全不同。比如面对路中间突然出现的侧翻卡车,你可能瞬间警觉,但系统需要从海量数据中匹配类似场景才能反应过来。而现实中,这种“低频罕见场景”恰恰是辅助驾驶的盲区。难怪有工程师坦言:“99.999%的成功率,一次失误就可能是致命的。”
---
人与机器的“责任边界”
车企的广告里总爱用“自动驾驶”这样的词汇,展厅里销售顾问演示“自动变道”“自动泊车”时满脸自信。可实际上,目前所有量产车的辅助驾驶功能最高只到L2级别,方向盘后的驾驶员仍是第一责任人。
这就像家长给孩子买了带辅助轮的自行车,但放手让孩子撒欢前,必须反复叮嘱:“脚要随时准备撑地!”遗憾的是,不少车主把辅助轮当成了“全自动平衡仪”。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已达57.3%,但仍有近三成用户误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
法律对此早有界定。2025年深圳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事故责任首先由驾驶员承担,车企仅在系统缺陷导致损害时承担补充责任。而现实中,车企往往通过用户手册中的52条警告条款规避风险,车主维权时却面临“举证难”的困境。
---
行业正在做的努力
面对争议,技术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地平线公司推出的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弹夹系统”实现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让车辆像智能手机一样持续进化安全能力;Momenta开发的飞轮大模型,让汽车能像老司机一样直觉推理,甚至能在夜间避开倒下的树木;华为乾崑智驾ADS4系统通过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实现了100公里时速下对30厘米障碍物的刹停。
政策层面也在同步收紧。工信部要求车企“禁止夸大宣传”,2025年新规强调必须明确告知用户系统功能边界。某车企销售坦言:“现在培训时我们会反复强调‘辅助’二字,甚至让用户考试通关才能使用功能。”
---
安全使用的三个黄金法则
1. 认清本质: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而是“驾校教练”——它能在直道巡航时减轻疲劳,但遇到复杂路况必须立即接管。
2. 熟读手册:像研究手机说明书一样了解系统的限制。比如小鹏LCC功能无法识别施工锥桶,特斯拉的自动巡航对弯道半径有要求。
3. 保持敬畏:永远比系统多一份警觉。有车主总结出“三秒法则”:每隔三秒扫一眼路况,手不离方向盘,脚虚搭刹车板。
---
未来可期,但路在脚下
技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当年汽车取代马车时,人们抱怨“铁盒子跑太快会散架”;如今辅助驾驶的争议,不过是智能出行进化路上必经的阵痛。
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我们不是在造完美无缺的机器,而是在探索人机共驾的最佳平衡点。”当车企用更扎实的技术突破极限场景,用户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科技边界,那些关于“背锅”与“推责”的争论,终将化作推动行业向前的动力。
毕竟,真正决定行车安全的,从来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方向盘后那颗始终保持敬畏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