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长安携手光伏技术,推动太阳能汽车走向普及,未来车身发电或成标配,新能源补能开启新纪元
刚看到比亚迪宣布那批新款汉DM-i的光伏车顶系统正式量产时,我心里一阵感叹:差不多,离太阳能汽车正式落地也就差个动作了。那天早上,我还记得朋友随口问我:你觉得这玩意儿,能不能像宣传的那么神?我当时就笑,说:靠谱程度得看能发多少电。
说到这个,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点:据估算(数据不算多,样本很少),光伏车辆每小时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大概能提供200到300瓦的电,折合成续航可能每天多出20到50公里。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混动车型,日常使用的话,把车顶装上太阳能,差不多就能比纯粹充电多跑个十几、二十公里。这个额外其实挺实用——如果你在城市中起步,每天都能晒几小时太阳。
我那天还特意翻了下笔记,看到自己之前写过,太阳能车顶算是最早的试探性尝试——十年前丰田就试了个太阳能通风挡板,效果差得很,主要用来降温、续航补贴几公里而已。当时我还在想:难不成未来汽车能变成移动电池了吗?
这几年,一次次尝试都低估了技术和成本的挑战。丰田的bZ4X能日提1750公里续航(官方说的),但实际测下来,能输出一百多瓦电,就是个很有限的补能,日补7公里左右。用户吐槽的点也多:价格贵(2万多),回报周期长,感觉像个鸡肋。这让我觉得:别看技术先进,真正推向市场,要考虑到实际用得上与成本能接受这两点。
说到这,我就要跳出来打个问号:为什么一直到才出现了像比亚迪这样的真正把光伏整合到车上的产品?难不成,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真的让上车补能变得可能了?还是说,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给了车企一剂催化剂?
我还注意到长安也没闲着,他们推出了透明光伏车身——车身材料能让你看见天,能挡住部分紫外线又能发电。功率不是特别大,500到1000瓦,日常通勤能多补点电,差不多比传统充电方便点。对比——同样价位的百公里油耗估算(按城市1.2元/升,油耗7L/百公里,成本要8元左右),这点补充算是额外的加分。
我在想,未来的,难不成连引擎盖、车门、甚至玻璃都能变成太阳能板?钙钛矿技术快要成熟,没有那么多环境因素的限制,光伏材料更轻薄、可弯曲,还能做成透明、彩色样式。这样一来,整个车身都可能成为充电器。
但行业面临的难题还是不少。比如阴天、阴影、地下车库……环境因素,像是用太阳能的天时地利人和。我记得曾经有个研究,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能大幅提升发电效率,但城市停车的阴影区域,发电就惨淡了。这不禁让我想:这玩意儿,是真能普及,还是只是点缀?会不会只在天晴时有用?甚至我怀疑(没细想过),会不会未来光伏车身变成装饰,实际效用有限?
成本和维护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光伏车顶一旦被刮花、碰撞,要修,维修费不低。一台普通车顶贴个光伏膜,也要8000块,维修还得开个资质认证。这算不算隐形负担?安全性如何保障?车规级验证难不难?他们都遇到过没有。
更别提那些梦想——像V2G(车网互动)技术,车辆变成移动储能站,给电网输电,甚至还能卖电给供电公司。未来会不会成为能源中枢?其实我觉得这个,理想得有点远,但不完全不可能。这像是科技的另一面:梦想很大,现实很骨感。
批评者都在等着看光伏车扒拉出什么新坑。去年,荷兰的Lightyear 0号称日充70公里,但最终还是因为成本高得离谱、量产难,倒闭了。这让我再度犹豫:技术再OK,没有大规模应用,都是空中楼阁。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偶尔拍的车型照片,看到太阳照在车顶上的反光,心想:能不能让车在停车时自己充电,下班回来,仪表盘多一个能量图标显示,像手机一样快充满?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也很想知道:未来这些车,能不能和普通车一样,成为会发电、会说话、会互动的智能伙伴?又或者,太阳能会变得多功能,比如可以用来照明、加热玻璃……这些小细节,或许才是真正能触摸到的改变。
我跟一位维修工聊过,他低声嘀咕:这些光伏板,碰到极端天气和事故,修起来比普通车顶麻烦多了。其实也就不用太天真:光伏一定是普及标配。但起码,慢慢地,它在变成一种补充方案——让我的车多会发电,至少在城市里安安心心地通勤,日子看起来还挺有趣。
想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个疑问:如果未来车身真的能发电,那么充电站的意义还会像现在这么重要吗?还是说,那会变成备用?甚至有人说,这样的现代版太阳能汽车,会不会成为那些喜欢尝新、追求另类的特立独行者的宠儿?
这天,阳光暖暖,我在车旁盯着车顶看,忽然觉得:也许,未来每一辆车都在自己养活自己。但又想:能不能真正做到,还得看技术到底能成熟到什么程度,然后,普通用户得得多愿意接受这份新奇。
光伏车身的路,还长着呢。有太多未知,就像那天一个朋友说:不如等下一代的钙钛矿材料成熟再看,要不然,光伏车就像个‘挂件’,没啥实用价值。我想,是啊,但我也晓得,任何新技术,刚起步,都免不了理想主义的调调。也许,就像我手中的咖啡,边喝边想:这车,到底能不能长得跟我想象的那样,变得更加聪明和能发光?
Future is uncertain,但期待又在心里悄悄萌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