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市场份额加起来竟然从72%降到了67%?
这看似微小的5%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行业变局?
更劲爆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的逆袭直接导致全行业电池能量密度集体“开倒车”,160Wh/kg以上的高端电池车型占比从13%暴跌到9%,车企们这是要集体“摆烂”吗?
2025年5月16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甩出一组数据炸弹: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已经滑到40%,而比亚迪却从2020年的15%一路飙到26.7%。
这两家巨头合计占比67%,比起2022年的72%明显缩水,其他30多家电池厂硬生生从28%的夹缝里抢出33%的空间。
更魔幻的是,2025年二季度上市的车型里,搭载160Wh/kg以上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车型只剩9%,比2024年直接掉了4个百分点。
磷酸铁锂电池的全面上位成了最大推手,它用更低成本和更高安全性,把三元电池逼到了墙角。
三元电池的市场集中度高得吓人,前三大厂商吃掉了84.3%的份额,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69.5%。
可磷酸铁锂电池这边却是双雄争霸,宁德时代拿下37.1%,比亚迪紧咬33.0%,两家合计超过七成市场。
就在电池行业上演“冰与火之歌”时,比亚迪突然把战火烧到了欧洲腹地。
5月15日,比亚迪欧洲总部在布达佩斯多瑙河畔高调亮相,这座斥资数亿欧元的基地直接包揽了销售、认证、研发三大核心职能。
更狠的是,他们宣布要在当地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还要拉着三所匈牙利高校搞智能驾驶和电气化技术研发。
奇瑞这边也不甘示弱,12.8亿砸出来的安徽奇瑞智能科技公司,直接把尹同跃推到了法人代表的位置。
从汽车零部件研发到供应链管理,这家新公司摆明了要打通智能汽车的全产业链。
而中国一汽更绝,和新紫光集团签的战略协议里,光是“国产芯片上车”这一条,就够让国际零部件巨头们失眠了。
中东土豪们也没闲着,文远知行的无人出租车车队5月16日空降阿布扎比,玛丽亚岛和瑞姆岛的路测直接撤掉了安全员。
这波操作让阿联酋成为全球首个允许纯无人Robotaxi商业运营的国家,中东土豪们坐进后排座时,估计连方向盘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特斯拉董事会倒是玩起了跨界,把奇波雷墨西哥烧烤的总裁杰克·哈通挖来当董事,这波餐饮大佬转战电动车,莫非要给特斯拉加装“车载玉米片加热器”?
丰田的北美战略突然转向,憋了三年的大招居然是新款bZ Woodland电动车,2026年初就要在北美开卖。
这款车顶着“森林”之名,却搭载了能把续航怼到600公里的电池组,日本本土还要同步推出bZ4X Touring版本。
说好的“氢能源死忠”人设,怎么突然对纯电路线真香了?
产业链暗战早已白热化,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第二座工厂刚打下地基,比亚迪欧洲总部就宣布2025年四季度投入运营。
亿纬锂能、欣旺达这些二线电池厂,集体在欧洲圈地建厂,硬生生在匈牙利搞出个“中国电池产业带”。
连马斯克都坐不住了,特斯拉柏林工厂的电池供应名单里,宁德时代的名字越写越大。
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更是打得头破血流,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刚把系统能量密度做到255Wh/kg,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祭出“通过针刺测试不起火”的大招。
可市场反馈却让人大跌眼镜:车企们宁可选择更安全的磷酸铁锂,也不愿为三元电池多掏5%的成本。
这直接导致2025年上市的车型中,125Wh/kg以下的低端电池车型只剩1%,中端市场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最戏剧性的还是资本市场,比亚迪前脚刚挤进香港恒生科技指数,后脚就被曝出电池产能规划直奔300GWh。
宁德时代则闷声发大财,2025年800GWh的产能蓝图里,海外工厂贡献了四成份额。
连国轩高科这种二线玩家,都敢喊出“2025年100GWh”的豪言,动力电池行业的军备竞赛,简直比电动车销量增长还疯狂。
当崔东树说出“头部聚集效应放缓”时,恐怕没料到这个放缓是靠着中小厂商的集体冲锋实现的。
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中创新航的One-Stop电池,这些新技术正在蚕食巨头的领地。
就连华为的数字能源业务,都悄悄把手伸向了电池管理系统,这场混战里没有局外人。
从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到阿布扎比的沙漠公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已呈燎原之势。
比亚迪欧洲总部楼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反光时,宁德时代的工程师正在匈牙利调试全自动生产线。
而当文远知行的无人车穿梭在玛丽亚岛时,没人注意到这些车用的电池,正是来自那条越洋过海的中国供应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