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7年产业化临界点逼近之际,这场关乎未来十年产业制高点的技术竞速,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在这场变革中,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凭借其突破性的离子电导率(最高达6.2mS/cm)和界面适配性,已成为中美日韩头部企业共同锚定的技术高地。文章术语较多,有些生晦难懂,建议有锂电产业相关知识储备的同学阅读。
一、 技术路线对比:硫化物成主流
1. 比亚迪:硫化物 - 聚合物复合电解质
电解质:采用 硫化物 - 聚合物复合膜(厚度 20μm,离子电导率 1.2mS/cm),通过 AI 高通量计算优化 Li-S-P-Cl 掺杂体系,解决硫化物易吸潮问题,空气稳定性显著提升。
正负极:
正极:单晶高镍三元(NCM811),表面包覆 Al₂O₃抑制循环结构退化,放电比容量达 220mAh/g,1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 85%。
负极:以硅碳负极为主(一步法气相沉积工艺,容量 2000mAh/g,膨胀率 28%),纳米纯硅负极容量更高(3200mAh/g)但循环待优化。
核心创新:含氟聚合物包覆层抑制硅碳负极与硫化物界面副反应,循环 1000 次后阻抗增幅<30%。
2. 中国一汽:硫化物 - 卤化物复合体系(A股上市公司:一汽解放)
电解质:正极侧掺杂 20% 卤化物,离子电导率提升至 4.6mS/cm,空气稳定性从<1 小时延长至 72 小时,界面阻抗降低 40%。
正负极:
正极:高镍单晶三元(NCM811),通过 “表观高模量设计 + 纳米功能层修饰” 提升循环稳定性(10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 87.5%)。
负极:硅碳负极采用高分子模板自组装多孔碳骨架,容量超 2000mAh/g,但循环寿命仅 500 次(正优化界面粘结剂)。
工艺突破:超薄电解质膜(20μm,离子电导率 6.2mS/cm)通过低极性溶剂分散工艺实现纳米级粒径(<100nm)。
3. 宁德时代:硫化物极致路线
电解质:以 LLZO(锂镧锆氧)硫化物 为核心,离子电导率比氧化物高 3 个数量级,界面阻抗降低 80%,支持 - 30℃至 150℃宽温工作。
正负极:
正极:多层材料包覆技术缓解固固界面阻抗。
负极:聚焦锂金属负极,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
过渡方案:凝聚态半固态电池已量产,用于电动飞机验证。
4. 国轩高科:硫化物复合电解质 + 三维多孔电极
电解质:纳米级硫化物层与三维多孔电极结合,虽能量密度350Wh/kg低于宁德时代,但200℃热箱测试通过,针刺零热失控,安全性突出。
核心技术:
原子层沉积(ALD):在正极表面构建 2nm 包覆层,界面副反应抑制率达 99.7%。
纳米防弹衣结构:通过复合电解质层提升结构强度,循环寿命超 3000 次,主流三元锂仅 2000 次。
5. 赣锋锂业:氧化物过渡 + 硫化物终极
技术路线:
一代 / 二代固液混合电池:采用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能量密度 420Wh/kg,循环超 700 次。
三代全固态电池:计划转向硫化物电解质,样品能量密度达 500Wh/kg,通过 200℃热箱与针刺测试。
应用场景:与国际头部车企联合开发,布局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无人机 /eVTOL 适航认证)、消费电子(向国际手机厂商送样)。
二、性能参数:
差异:
能量密度:宁德时代(硫化物路线)理论上限最高(>500Wh/kg),但受限于材料稳定性;国轩高科、比亚迪更侧重循环寿命与安全性平衡。
低温性能:国轩高科硫化物复合体系表现最佳(90% 容量保持率),比亚迪通过极片加热技术实现每分钟升温 6℃。
三、 产业化进程:2027 年或成关键节点
1. 比亚迪
中试进展:20Ah、60Ah 全固态软包电芯下线,40Ah 通过 200℃热箱测试。
装车计划:2027 年首批 60Ah 电池搭载高端车型,实现小批量应用;2030 年后推出 500Wh/kg 级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技术突破后)。
2. 中国一汽(A股上市公司:一汽解放)
产业联盟:牵头 30 家企业成立全固态电池创新联盟,覆盖 “材料 - 电芯 - 整车” 全链条。
产能规划:2027 年建成 1GWh 产能,目标电芯成本降至 0.8 元 / Wh 以下,配套高端电动车及商用车。
3. 宁德时代
产线布局:福建宁德建成全球首条硫化物固态电池专用产线,20Ah 样品进入试制阶段。
车企合作:与奔驰、宝马、理想联合测试,2027 年交付车规级 B 样件,目标配套理想 MEGA 实现 1080km 续航。
4. 国轩高科
中试领先:0.2GWh 全固态中试线贯通(良品率 90%),70Ah 电芯启动装车测试,较宁德时代提前 1 年进入中试阶段。
准固态过渡:12GWh 产能的 G 垣准固态电池 2025 年搭载蔚来 ET7,样车测试超 1 万公里。
5. 赣锋锂业
合作进展:与某国际头部车企联合开发高比能锂负极电池,低空经济领域与无人机企业达成合作,样品进入适航认证。
量产节奏:暂未明确全固态量产时间,但固液混合电池已进入装车验证阶段。
四、 成本与供应链:
1. 材料成本
硫化锂价格:宁德时代通过控股锂矿欲将硫化锂成本降 85%;国轩高科通过等离子体气相沉积技术降低电解质薄膜成本 67%。硫化理目前的成本问题主要是短暂的供需失衡,规模化生产后,都不是稀有元素,故不是主要问题。
国产替代:国轩高科中试线设备 100% 国产;比亚迪、宁德时代联合先导智能开发专用设备。
2. 供应链协同
比亚迪: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合作开发 AI 大模型,优化 “材料筛选 - 工艺设计” 全流程,研发效率提升。
中国一汽:产业联盟整合容百科技(正极)、恩杰股份(电解质)、先导智能(设备),形成闭环。
赣锋锂业:布局 “锂资源 - 电池 - 储能” 全产业链,2025 年锂资源自给率预计 50%-60%,降低对外部原料依赖。
五、竞争格局:技术路线与量产节奏的博弈
1. 短期(2025-2027 年):半固态 / 准固态主导过渡市场
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半固态)、国轩高科 G 垣准固态电池(液态电解质占比<10%)将率先商业化,满足电动车续航提升需求。
2. 中长期(2030 年后):硫化物全固态成终极目标
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均计划 2030 年前后量产 500Wh/kg 级全固态电池,但技术路径差异显著:
宁德时代:纯硫化物路线,依赖材料稳定性突破。
国轩高科:硫化物复合路线,平衡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可能提前实现规模化。
赣锋锂业:氧化物向硫化物过渡,依赖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集成技术。
3. 国际竞争:LG 新能源、丰田等加速硫化物布局
LG 新能源放弃聚合物路线,转向硫化物(2030 年量产),印证行业对硫化物体系的共识;丰田计划 2027-2028 年推出原型车,可能对国内企业形成压力。
总结:
各企业正通过 “半固态过渡 + 全固态研发”双线策略抢占市场,未来 3-5 年技术路线的成熟度与降本速度将决定最终竞争格局。
1、技术瓶颈:硫化物空气稳定性、固固界面阻抗、超高压工艺等问题仍需突破。
2、成本压力: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等材料成本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至液态电池水平,比亚迪提出目标“工业同价”。
3、生态构建:车企合作、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等将成为竞争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