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科技行业有点风吹草动,总有一群人跟着起哄。这不,最近"车企人均华为"的现象又把大家热腾了一遍。有段时间你去看各种新款车发布会,左一句“华为赋能”,右一句“合作智驾”,说得好像不搭华为就造不了车似的。五菱、赛力斯、奇瑞,弄得个个都得跟华为手牵手溜一圈,只有这样才算进了智能化新世界的大门。可是你琢磨琢磨,这里头到底是捷径还是陷阱呢?是不是有个魔咒,谁还不用华为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不少人都在欢呼,说终于有公司能把汽车的天花板一棒子砸穿了,智能驾驶、鸿蒙座舱、智能互联,听着就洋气。车主们也嘚瑟起来:你那车只是智能钥匙,我这全套华为加持,满满的科技感。可我反而想问个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这事是行业好运,还是集体偷懒?
你看那些高举华为大旗的车企,高层讲话都差不多一个味:华为怎样怎样厉害、我们的智能化体验如何和同级拉开差距、未来将不断深化合作。后来我还真见过个别新品牌,甚至张嘴闭嘴“我就学问界”,做产品思路全靠“搬教程”。这现象怎么看都像是抱大腿。技术方向懒得想,有现成的就套模板,能卖车赚数据先糊上去再说。这不会是汽车行业的“互联网+”,怎么方便怎么来,暂时好用就扎堆。
不得不承认,华为很能打。芯片、操作系统、激光雷达、传感网络、AI算法、人机智能体验……根本不是一两个零件,而是系统级输出。车企拿过来连锅端,马上就能给用户炫一把“智能豪华”。对于许多技术基础薄弱的车企来说,这就跟“点外卖”一样方便,谁还会舍得自己重新扎根、花那么多钱和时间研究底层技术啊?毕竟时间也是钱,资本市场不等人,早一天能出新车,流水线才能不停。
但是各位要想清楚,这种路子真有那么美好吗?如果都用同一家技术、买同一套餐,产品能有多大差别?消费者就算头一年高兴,开着开着发现到处都一样,体验差不多甚至连UI都一模一样,谁还能有点新鲜感?你可能觉得,有点像当年安卓手机,一部部长得都像亲兄弟。可智能手机好歹靠价格和品牌调性凑合一下,汽车可不是人人都用几个月换新。
最要命的是,行业还怎么牛起来?你造新产品,从头到尾都是别家的方案,相当于在原来的“组装厂”上又加了件新外套。本质还是把价值链里的高端部分让别人赚走,剩下的空间大家再卷制造、卷卖点、卷渠道。你说,打个比喻,如果全国餐馆都买同一家半成品,只改下调味,那谁还会点你家招牌菜?行业要发展,拼的本来就是哪家有技术原创力,能钻出点别人没见过的花儿来。要是如今只想着合个伙就能飞,久而久之光靠“投机取巧”,早晚反噬自己。
我再多问一句:万一有一天华为不想合作了、战略转型、技术停滞、价格谈崩了、或者出点啥限制,咱们的车企是不是立马“断粮”?要知道,核心技术卡在别人手里,产业安全感就和风中残烛似的。你现在眼里只有看着华为能帮忙救急,但你有没有想过,人家的路线、节奏、价值优先级,你能管得了吗?尤其在科技行业,说变天就变天。
有些评论说,甩一波华为的“智能组合拳”,车企可以省下R&D大投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品牌营销,或者渠道拓展,这也是一种市场效率最大化。我不否认这么想没毛病,但问题在于,每走一步“借力打力”,就少了点真正创新后的底气。难不成以后国产车就成了“华为方案大联展”?你不是跟其他厂牌竞争,而是在别人搭好的舞台上跳节目,跳得最标准的人才有吃的。想想这画风,心里是不是有点毛毛的?
这个“人均华为”现象到底怎么来的?其实怪也怪不得谁,现在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压力太大,不整点新东西真就要被淘汰了。以前你只要会造发动机、装车壳子,把合资厂老技术引进来拉长寿命就行。现在不行了,车得做聪明的——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城市NCA、语音控制,还有整套智能座舱体验。这些东西一个都不少,缺啥用户都觉得你落伍。
尴尬的是,许多车企老板嘴上都说重视技术,骨子里却没那么多技术自信。你要说马上投入几个亿、拉一堆博士组建算法团队、产业链全梳理,谁都头大。资金门槛高不说,人才挖不到、时间上赛不过新势力、出成果慢还容易踩坑。反倒是华为这种“整套方案现成,有求必应”的供应商,成了最省心的“捷径”:一来有品牌背书,对外好吹;二来解决了工程懒汉的技术短板,能快速填坑上市。只要别掉链子,就像打游戏开了外挂,看着跑得比隔壁快。
不过啊,这里面有个问题你一定要想明白——跟风能解决长远问题吗?大家都玩一样的方案,品牌形象会不会被稀释?车企是不是会逐步沦为集成厂,出不了独立、原创的新体验?老百姓的需求就那么简单,永远都喜欢跟风、喜欢热闹吗?真要大家都在“组装”模板,那以后汽车真的成了换壳玩具,资本退潮以后谁还会记得谁啊?
而且你说行业内卷多厉害,倒逼有的车企没冷静思考现实条件,也有点“上头”。什么叫品牌形象?什么叫技术自信?难道真就靠“与华为合作”这几个大字撑门面?其实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和技术积累,不见得非要走“捷径”。一味追求风口、追求热点,往自己头上贴点标签,看着体面,说到底还是浮躁心理挂帅。
怎么打破这种怪圈?我觉得最顶事的办法是:一方面,别把华为当成救命稻草,确实用人家技术解决眼前问题,但同时每家车企必须静下心来,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不管多难、路多长,始终要在核心系统和方向上深耕创新。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从系统架构到细节体验,逐步脱离“全靠外援”的尴尬。另一方面,品牌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差异化竞争是活路,盲目同质化只会互相拉低门槛。深挖用户需求,做产品特色,才能在市场中初心不改、始终有话语权。
只有这样,中国汽车行业才能在市场风雨里站得稳,经得住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怕说难,怕的是没胆量折腾。如果总想着用最省事路径去解决最复杂问题,最后敢情还没造出几个行业独角兽,倒先等着被“拔管”了。
所以大家觉得,往后五年,真会出现“没有华为就没好车”的局面吗?我总觉得不会。中国人“山寨”可以,“创新”未必不能。关键得有点子、有底气。如果车企老想着“借道走捷径”,自然有天会吃大亏。可如果真有人能趁着这波智能化大变革,跟华为配合补短板、自己又舍得来点真硬货,那新格局也许就会从这里走出来。
历史上一堆技术革命,不就是这么你追我赶、几家歌哭里淘出来的?靠外援容易,上瘾了就戒不掉,最后醒来发现真正值钱的技术、人、经验全在别人口袋。希望中国汽车别把当天赋的机会,活活做成了“技术依赖症”。毕竟市场永远只留给能持续创新、持续卷出新花样的玩家。"人均华为"不是终点,也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挡箭牌。说到底,自己更值得信赖。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