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春节,网上总有那么几个“保留节目”,今年也不例外。一篇来自美国自由亚洲电台的报道,就给我们上演了一出大戏。镜头里,一边是崭新的高铁,车厢空得能跑操;另一边,是嘎吱作响的绿皮车,人挤人,连厕所都成了“站票区”。
这画面,冲击力确实强。报道的结论也下得飞快:中国人不行了,经济疲软了!你看,老百姓兜里没钱,连过年回家都只坐得起便宜车。哪怕在绿皮车上熬九个钟头,也不愿花钱坐四个小时的高铁。好家伙,这话说得,好像我们引以为傲的高铁,一夜之间就成了摆设。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到底是中国的真实写照,还是有人拿着哈哈镜,故意照给我们看的扭曲影像?
三百块钱的账,得慢慢算
咱先聊聊那挤成罐头的绿皮车。报道里拿广州到长沙说事,高铁票四百多,绿皮车一百出头。三百块的差价,对很多人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那些常年在外面打拼的务工大哥大姐,这三百块,可能就是孩子的一身新衣,是给家里老人的一个红包。
有个河南小伙说得特实在:“高铁贵,长途不划算。”这话一点毛病没有,简直说到了几亿人的心坎里。中国这么大,多少人背井离乡,就为了碎银几两。到了年根儿底下,时间好像没那么金贵了,省下来的钱才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所以说,绿皮车不是被时代抛弃了,反而是倔强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慢,但它便宜啊。它的线路像毛细血管,能扎到很多高铁不去的小县城。它就是铁路网里的“经济适用房”,稳稳地托住了那部分对价格最敏感,也最需要被看见的庞大群体。
绿皮车的火爆,压根不是什么衰退的信号。恰恰说明我们的交通系统,还保留着那份温度和包容,让每个想家的人,无论贫富,都有一条路可以走。
半夜三点的高铁,你坐过吗
聊完绿皮车的挤,再说说高铁的“空”。那空荡荡的车厢到底在哪拍的?我咋没见过呢?数据可不会陪着演戏。今年春运,铁路送了5亿多人回家,创了历史新高。这里面,坐动车高铁的,占了快八成。
八成啊朋友们!高铁是绝对的主力部队。如果主力都空着,那这几亿人是飞回去的吗?真实情况是,春运抢高铁票,比抢演唱会门票还刺激。铁路部门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向深夜要运力,玩命加开车。
就在客流最高峰那几天,一个广州南站,一晚上就加开了104趟高铁,运走了三万多人。全国范围内,这种半夜三更发车的“红眼高铁”加开了超过410列。为啥?还不是因为学生、白领、打工人都赶在一块儿回家,白天根本拉不完!
动车组的使用率都超过96%了,比疫情前还猛。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张热气腾腾的中国迁徙图。所谓的“高铁空座”,在这种亿万人的洪流面前,要么是断章取义的抓拍,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盘大棋,你看懂了吗
跟着“经济不行”的论调,自然就是吐槽我们是“基建狂魔”,说高铁建得太多,纯属浪费。这酸味儿,隔着屏幕都闻到了。到去年底,中国高铁里程4.8万公里,占了全世界七成。这难道是打肿脸充胖子?
当然不是。这盘大棋,得站高一点看。从2008年第一条京津城际开始,我们用了十几年,织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大网。这张网,带来的可不只是快。它让“一小时交通圈”成了现实,让城市和城市抱得更紧,让资源和人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起来。
总有人爱拿亏损说事,但不能只算经济小账,更得算国家战略的大账。高铁就像人体的动脉,它本身不一定都赚钱,但它把养分输送到了全身,让整个经济肌体都活了起来。当血液在全身高速奔腾,沿线的产业、城镇,哪一个不是受益者?
当有些国家的高铁还在图纸上扯皮,我们这张网织得越密,整个国家经济的韧性就越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短视的人是看不懂的。
结语
说白了,那篇报道的逻辑,就是用放大镜看一个针眼,然后告诉你整块布都烂了。他们看见有人为了省钱坐绿皮车,却假装看不见我们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他们渲染个别人消费降级,却对我们经济整体向好的大盘子视而不见。
高铁和绿皮车,从来就不是“有你没我”的敌人。在北京,住在燕郊的上班族,每天坐半小时高铁通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一切。而在几千公里外,一个打工人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硬座回家,对他来说,省钱就是最大的体面。
这两种选择,同时存在于这片土地上,互不矛盾。这恰恰证明了中国经济的体量之大、层次之丰富。它既能满足得了精英阶层的效率追求,也能兜得住底层百姓的朴素愿望。这种“两条腿走路”的从容,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春运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而某些外媒的镜子,恐怕永远照不出一个真实的中国,能照出的,不过是他们自己内心的焦虑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