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华为这个小细节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啊,很多时候我们的汽车用料和设计细节其实还是可以再细一点的。就像这次我试驾了一辆星越L,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把两个座椅调到最前面后,能直接看到后排出风口的深度(我一直哑口无言说深度,后来才知道其实是长度的意思),它深到几乎可以直接向前方投射(体感,不完全数据,大概估算10-12厘米左右)。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某些车用户吐槽:大量小件掉进去真是头疼,特别是一些掉落的纸屑、钥匙扣、小硬币什么的,淹没进去就真得拆座椅、拆地毯才能拿出来。
你觉得我上次跟售后聊过那个问题,难不难修?朋友抛来一句。
我摇头——难还是不难?其实还要看厂家的设计思路,是为了追求空间最大化,还是在意细节的保护。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出风口下面其实没有任何防护,像华为出风口那样加个网就省事多了。结果我联系了厂家,问了下他们,听说这块其实可以定制个保护罩,专门套在出风口位置上,不但不影响空调效果,还能防止那些掉落的小东西再也掉进去。你看,这其实是个细节决定体验的事,但很多厂商没考虑到,或者说没考虑到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烦恼。
(这段先按下不表)问题是这些防护罩到底是不是影响出风效果?我觉得还得实际用过才知道,毕竟空气流动变了,风力会变弱一点点吧。比如我估算,一般这类型保护罩,能保证不影响出风效果(估算影响3%左右),但体验会更安心。
我心里有个疑问:是不是有些设计细节,真的是功能性过剩,还是全部考虑周到就没事呢?其实我对不少厂商的做法都持保留态度,说得直白点——他们会不会只顾自己设计漂亮、方便,没想到普通人日常使用会遇到的暗坑?举个例子,好多车把后排出风口的位置设计得很好看,可实际上根本没考虑到掉落物要怎么拿出来,还是说,设计这个位置的时候,真没想到有人会用硬币、纸屑进去?
你觉得我说的这些,实际用车会不会影响生产效率?我问。
朋友笑了,这就看厂家的价值观了。有的追求极致,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有的呢,图个快、排个流水线走走过场。
我觉得,真正聪明的设计,应该像华为那样,能把细节和保障结合得自然。前两天我在车间里观察,发现很多零件的装配和后续维护,是通过合理的空间和巧妙的衔接达成的——这不是魔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但是,这背后其实有个问题:一味追求空间最大化外观漂亮,可能要付出维护难度的代价。
这让我想起一个疑问:那么这些设计暗坑,到底是设计不够成熟,还是用户太难满足。你说呢?有时候我觉得,这个行业太喜欢把问题都归到用户不够细心上,但实际操作起来,要不是设计上有瑕疵,怎么会出现那么多事后补救的潜在隐患。
说到这,我还想到一件事情。之前我装修房子的时候,房门把手的位置设计得复杂,一不小心就会磕到墙角。结果后来我就在房门上贴了个护角,既防刮又方便自己用。用车也如此,像这次我特意为星越L定制了出风口的保护罩,装上去——瞬间觉得心里踏实许多。你会不会觉得,车最应该贴心的地方,反而经常被忽略掉?那些细节其实最耗心神,也最直接关系到使用体验。
我在考虑,日常里,像我这种会略微折腾点的用户,可能会特别在意这些防护措施。可也有人会觉得,没事,那些掉进去的人不就得自己考虑清理么?这是不是代表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另外我猜测,可能还存在一种情况,某些高端配置就是为了让用户觉得我很细心,其实意义不大,但心理慰藉挺好的。
对了,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常常说:设计出一个空间,除了美观和功能,还要考虑到维修的烦恼。其实这就是个微妙的平衡。座椅调节便利性,和拆卸维修难度,放在一起权衡。你有想过吗,越用户友好的设计,反而对于厂家来说,维护会不会更麻烦?仕于民意,还是妥协了成本和效率?其实我也不太确定。
那你觉得,汽车行业里,细节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是必须设计到体检等级,还是有时候拉出一根线,就已经足够了?
我一边思索,一边盯着车内那块微微泛黄的塑料,心想——车最实在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变化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