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启动全链条重组:一场穿透产业周期的自我革命

当全球汽车产业深陷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焦虑,中国车企正在用更具魄力的改革回应时代命题。

广汽集团启动全链条重组:一场穿透产业周期的自我革命-有驾

广汽集团近日宣布将广汽研究院拆分为整车、平台、造型三大板块,全面并入集团产品本部,构建“大研发体系”,标志着这家华南车企巨头的战略重组进入深水区。

从年初启动传祺、埃安、昊铂三大品牌的营销体系整合,到如今穿透研发端的刀刃向内,这场横跨研发、生产、营销的全链条重组,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生存法则。

研发体系从“技术孤岛”到“作战集群”

广汽研究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是集团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累计专利申请超1.4万件,孵化了GPMA架构、弹匣电池等标志性成果。

但传统研发体系下,各技术部门如同分散的"技术仓库",整车开发、平台架构、造型设计往往存在协同壁垒。

此次将三大技术板块并入产品本部,本质是通过组织架构的物理融合,倒逼研发资源从“实验室创新”转向“市场导向创新”。

“大研发体系”的构建并非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重构了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

整车开发团队直面市场需求,平台架构部门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造型设计则成为产品差异化的尖刀部队。

这种"铁三角"模式,既能提升开发效率——据测算,新体系下车型开发周期可缩短20%,又能通过平台化研发降低30%以上的边际成本。

正如广汽研究院院长吴坚所言:"我们正在把工程师思维升级为产品经理思维。"

营销体系从"品牌割据"到"生态协同"

此次重组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打通研发端与市场端的任督二脉。

今年初启动的传祺、埃安、昊铂三大品牌营销体系"三合一"重组,已显露出广汽的战略野心:

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渠道资源整合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

数据显示,埃安品牌2024年销量突破60万辆,但其独立渠道的单店效能仅为特斯拉的60%。

通过共享传祺的1200家渠道网络,埃安可获得更低的渠道下沉成本;昊铂高端品牌则能借助体系化资源快速建立服务标准。

这种"航母战斗群"式的协同,不仅避免了内部资源消耗,更形成了从10万元级到30万元级市场的无缝覆盖。

正如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所说:“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个产品的较量,而是体系能力的对决。”

组织变革重构汽车工业底层逻辑

广汽此次改革的价值,远超单纯的降本增效。

在特斯拉用"超级工厂"重构制造逻辑、比亚迪用垂直整合重塑产业链的今天,中国车企的竞争已进入"操作系统"层面的较量。

研发体系的平台化重组,实质是在打造汽车工业的"安卓系统"——通过模块化架构实现技术成果的指数级复用;

营销资源的生态化整合,则是构建用户运营的"云平台",让数据流贯穿研发、生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

这种变革的阵痛同样明显:据内部人士透露,重组涉及超过3000名研发人员的岗位调整,原有技术路线的惯性需要打破,跨部门协作的文化需要重塑。

但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内部讲话中强调:"躺在功劳簿上等不来未来,革自己的命才能杀出血路。"

超越周期的生态系统化

当行业剧变从线性增长转为指数级裂变,广汽的重组实验为中国车企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持续进化的组织能力。

从研发体系的"物理重组"到经营思维的"化学反应",这场穿透产业周期的自我革命,或许将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维度。

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能够把组织架构变成"变形金刚"的企业,才可能在新赛道上持续领跑。

(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