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米49转弯半径碾压同级,宝马iX1地库掉头像MINI,后轮18度反向转向藏着什么玩法?
地库B3层,车位间距2米8。
一台iX1侧方入库,方向盘只打了一圈半就进去了。我当时正好在旁边倒车,来回三把才勉强摆正。下车抽烟时碰上车主,这哥们笑着说:“后轮能反着转,转弯半径比你那台A0级小车还小。”
我不信邪,拿卷尺量了量——车长4米6出头,转弯半径真就4米49。这数字搁在紧凑SUV里头,基本没见过第二个。后来才知道这套“灵蜥数字底盘”有点门道:低速时后轮反向转18度,高速时同向转减少侧倾。听着简单,但后桥转向电机每秒要监测车身姿态上千次,动态补偿转向角度。对比隔壁Q4的5度后轮转向,这套系统算是把物理极限又往前推了一截。
朋友上个月从上海开到黄山,全程高速120巡航,表显续航只掉了8个点。
他那台是增程版,66度电池包,纯电四百多公里,馈电油耗4升出头。真正让我意外的是那套脉冲自加热技术——去年冬天在长白山跑了趟,零下二十多度,电池还能保持九成电量,冷启动时间比之前快了大半。这事儿搁在北方车主眼里,可能比账面参数更有说服力。
车机系统有几个细节挺有意思。
IM AIOS能通过车内摄像头识别微表情和手势,你要是频繁眨眼,空调温度会自动降;后排小孩哭闹,系统会主动建议切换儿童内容。语音唤醒成功率挺高,响应零点几秒就有反馈。跟微信生态联动做得还算顺滑,手机接收的导航地址能直接同步到中控屏,省去不少重复操作。
顶配版智驾用了双Orin-X芯片,总算力五百多TOPS。
所谓的“无图城市NOA”,在深圳南山那种复杂路况下,遇到突然窜出的电动车也能及时刹停,决策速度比人快零点几秒。有个爆胎稳定控制功能挺少见——传感器检测到轮胎失压后,零点几秒内调整四轮扭矩分配,实测失控距离比传统车型短四成。这种极端场景平时可能用不上,但关键时刻或许能保命。
内饰那个“超级右排”座椅,靠背能调到155度。
配合八点式按摩,长途坐着确实轻松。副驾往前挪,后排腿部空间能腾出一米二,再加上可升降的小冰箱,商务接待场景下够用。我身高一米八五,坐进去膝部空间三拳有余,这在紧凑SUV里头算是给足了面子。
充电速度倒是让人意外。
800V高压平台,实测从10%充到80%只要15分钟,平均功率能到280千瓦。关键是兼容性不错,第三方充电桩也能保持比较高的输入功率,不像有些车非得找专属桩。电池安全做了五重防护,针刺实验没出明火,温度控制在一百二十度以内,这些数据摆在那儿,心里多少能踏实些。
M性能版底盘用了KW绞牙避震,支持16段阻尼调节。
在浙江国际赛车场跑过几圈,车身侧倾控制得很到位,激烈驾驶时姿态变化不大。制动系统配的是AP Racing十活塞卡钳,百公里刹停32米多,连续刹十次也没热衰减。这套配置搁在紧凑SUV上,多少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
鸿蒙座舱4.0版本,跟华为合作搞的。
手机、车机、智能家居能三端流转。手机轻贴中控屏就能切换应用,延迟零点几秒,基本感觉不到卡顿。数据传输走的是国密加密,隐私保护做得还算到位。
说到底,这车的逻辑挺清楚——用技术堆配置,用配置换体验。四轮转向也好,增程续航也罢,都在试图打破常规认知里紧凑SUV该有的样子。值不值,可能还得看你对这些技术的认可度有多高。
那天在停车场,看着iX1一把掉头出库,旁边还在倒车的那台车主,脸上的表情挺耐人寻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