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用车社要揭开一桩在香江沉寂多年的旧案!
香港网约车合法化,这事儿终于尘埃落定了!
说它是“遗腹子”,绝非戏言。
这背后,堪称一出港版现代商战剧,主角嘛,不是好莱坞硬汉,而是Uber与香港出租车业的利益博弈。
十年前,Uber挟着硅谷的资本与创新模式,高调进入香港,一时风头无两。
市民们自然欢迎,告别了出租车司机那副爱答不理的嘴脸,以及动辄拒载的恶习。
你以为这是市场福音?
Too naive!
香港出租车行业瞬间如临大敌,怒斥Uber是“非法营运”,砸他们的饭碗。
所谓“非法营运”,直白点说,就是未经许可的私家车载客牟利,触犯了既有法规。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港府也左右为难,一边是市民对便捷出行的呼声,一边是传统行业的利益诉求,这天平实在难摆。
结果,就这么僵持了整整十年!
十年光阴,足以改变许多事。
直到2025年中,港府终于痛下决心,采取分阶段策略:先在明年十月前完成立法,随后启动牌照发放。
核心原则是:网约车运营必须告别灰色地带,平台、驾驶员、车辆,缺一不可,全部纳入监管!
往后在香港招网约车,总算能卸下心头大石,不必再担心遇上执法检查,想想都觉得安心。
消息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
Uber的心情想必复杂,喜的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忧的是“总量管制”这道紧箍咒。
何出此言?
盖因香港出租车数量本已不少,再添上数目不定的网约车,市场早已趋于饱和。
如今当局还要设网约车配额上限,岂非变相扼制了Uber的扩张?
Uber立即表达异议,认为此举势必推高车资,延长候车时间。
立法会议员田北辰也建议,不妨先试水发放一万张牌照。
归根结底,港府还是顾虑重重,生怕对出租车行业造成过大冲击。
毕竟,出租车业在香港盘根错节,势力不容小觑。
然而,用车社必须秉持公允,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低下,拒载、绕路、乱收费等问题积弊已久。
若非自身不思进取,网约车又怎能趁势而起?
如今网约车走向合法,实则是倒逼出租车业转型升级。
不思变革,终将被市场洪流所吞没!
内地经验已然证明,网约车合法化,能促使传统出租车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最终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回想当年,我们为了打辆车,在凛冽寒风中苦等,还屡遭拒载,简直不堪回首!
如今有了网约车,随时随地一键呼叫,服务周到,价格透明。
这难道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吗?
当然,香港此番改革并非毫无瑕疵。
“总量管制”的思路,着实令人担忧。
倘若牌照发放过于吝啬,网约车沦为“稀缺资源”,届时车费飞涨,候车时间漫长,岂非又回到了原点?
再者,新规对车辆与驾驶员的要求颇高,车龄不得超过七年,驾驶员五年内不得有严重违章记录。
这无疑会增加网约车的运营成本,最终是否会转嫁到乘客身上,仍是未知之数。
用车社以为,香港政府此番举措,重心不应放在限制数量上,而应着眼于提升服务品质。
网约车拥有乘客评价体系,能有效约束驾驶员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反观出租车,投诉渠道不畅,服务态度欠佳,这些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倘若港府能借鉴网约车的管理经验,构建一套完善的出租车服务评估机制,方能真正提升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准。
此外,香港此次牌照发放的时间表也过于滞后!
要等到2026年才能正式启动,这两年间,那些从事网约车行业的司机,岂非要终日提心吊胆,担心遭遇突击检查?
当然,我们也不宜过于乐观。
借鉴内地的经验,网约车发展初期,各平台竞相烧钱补贴,乘客们享受了短暂的红利。
然而,一旦市场格局底定,车资上涨几乎是必然。
再者,香港出租车牌照价格已从巅峰时的七百万港元跌至如今的两百万,这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出租车行业已然感受到生存危机。
网约车合法化后,保险、车辆年检、驾驶员背景审查等运营成本势必增加,最终埋单的,恐怕还是消费者。
不过,至少以后深夜自机场返家,能通过手机轻松约车,不必再在出租车候车区苦苦守候。
用车社认为,香港此次网约车合法化,更应着力规范出租车驾驶员的服务行为。
合法化之后,看他们是否还敢肆意绕路、拒载、乱收费!
各位,对于香港此次网约车合法化,你们作何评价?
对未来的香港出行,又抱有怎样的期许?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