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块。
我对着手机屏幕,把这个数字来回看了三遍,甚至退出去重进了一次,生怕是哪个APP出了bug。
这个价钱,在广州吃个好点的快餐都不够,现在有人告诉我,它能把我从省城拉回四百多公里外的潮汕老家。
我第一反应不是惊喜,是荒谬。
这年头,骗子都这么卷了吗?
脑子里瞬间闪回的,是那种老式卧铺大巴的味道。
那是一种很复杂的、独属于公路旅行的“芬芳”:密封车厢里混杂着泡面香精、汗味、脚丫子味,再盖上一层廉价的柠檬味空气清新剂。
司机大哥的音响里永远循环着郑源和王杰,车身一晃,你就得跟着节奏在铺位上练核心。
那曾是我们回家的“标配”,一种带着酸爽的、无可奈何的仪式感。
所以你就能理解,当我亲眼看到那排崭新的宇通C13三轴大巴时,感觉有多么不真实。
那玩意儿,与其说是大巴,不如说更像是一头趴窝的陆地巨兽,通体雪白,安静又有力。
三个轴,光是看着就觉得稳。
这根本不是什么升级,这是物种突变。
感觉就像你一直在村口骑共享单车,突然有一天村长宣布,以后全村统一配发兰博基尼,油费村里出。
这事儿透着一股邪乎。
潮巴士跟广交中运这两家公司,一口气买了12台这种“公路头等舱”,每天在广汕高速线上来回跑,广州到汕头一天六七班,到澄海也有三四班。
算算这笔账:车钱、油钱、路桥费、司机工资……怎么算,49.9的票价(现在涨了点)都像是在做慈善。
身边朋友都在议论,说这肯定是噱头,是互联网烧钱抢市场那套老玩法,等把客流骗到手,价格立马能给你涨回天上去。
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亏本买卖没人做。
但怪就怪在,这风刮了快一个月了,非但没停,反而愈演愈烈。
隔壁的广州至茂名、湛江、阳江好几条线,也早就进入了这种“白菜价”时代,有的甚至都坚挺了一年多。
这就不像是一时冲动了,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业革命”,或者说,一场被逼上梁山的“绝地求生”。
高铁快,我们都知道。
快得像一道闪电,把公路客运这些慢吞吞的“老家伙”打得落花流水。
但高铁也有它的“脾气”:贵,而且站点通常建在离市区十万八千里的地方。
你花几百块买了张高铁票,下了车还得再花个把小时和几十块钱,才能折腾到家门口。
时间一算,里外里也没快到哪去。
现在这批新大巴,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和“价格差”。
它们搞“站点巴士”,线路更灵活,几乎能送到你家小区楼下。
这就等于直接废掉了高铁的“最后一公里”优势。
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票价,换你多坐两三个小时,对于不赶时间的学生党、打工人来说,这笔账谁不会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了,这简直就是掀桌子。
它在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重新教育市场,告诉所有人:嘿,别忘了我们!
我们虽然慢,但我们便宜,而且现在,我们还很舒服!
当然,我还是好奇这门生意到底怎么赚钱。
或许是薄利多销,靠走量把成本摊平?
又或者,客流只是个入口,背后还有物流、旅游甚至金融的更大图谋?
这水太深,我这种普通乘客看不懂,也懒得去想。
反正,票我已经买好了,就等着亲自上去体验一把。
至于这趟车最终是开向一个客运新时代,还是开向一个巨大的资本泡沫,那就让时间去验证吧。
我一个乘客,只需要花几十块钱,就能舒舒服服地躺着看一出好戏,何乐而不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