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行业这两年,有个数据让人看着直皱眉头。小牛电动,头部品牌,2022年的净利润率只有1.1%。1.1%,啥概念?差不多每卖100块钱,赚一块多。你随便去街边摆个摊卖点小吃,净利润都比这高。更别说其他品牌了,有些还在亏钱。这不是“太不正常了”吗?做电动车还不如开个小餐馆赚钱?问题出在哪?
别急,我们一点点拆。抛开情绪,先把账捋清楚。
先说销量。小牛电动一年全球卖了100多万辆,国内,国外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看着还挺稳,但问题在于,它的单车均价不高,国内市场主力车型价格在4000到6000左右。对比欧美市场那些高端电动车,动辄上万的售价,小牛虽然卖得多,但客单价天生“低”。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靠高毛利吃饭。
再看营收。小牛2022年营收大概是40个亿,规模不小。但毛利率呢?毛利率只有20%左右。这个数字在电动车行业里不算顶尖,甚至有点低。为什么?它的产品定位决定了它的成本压不下去。别看定价不高,用料和设计没省,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配件都是正规厂商供货,成本本身就不便宜。再加上研发投入,导致毛利率没法再高了。
研发,这又是一个重点。小牛电动这些年一直在砸钱做技术升级。从一开始的智能化,到后来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再到国际市场的认证标准适配,研发费用一直是个大头。2022年,小牛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接近5%。这个比例,在电动摩托车行业里算是高的了。不研发可以吗?也可以,但新产品跟不上,竞争力就掉了。所以,这钱,不能不花。
再看利润。毛利低,研发高,最终的净利润率当然不好看。但这里有个问题:净利润低,是因为它亏钱吗?也不是。小牛不亏,只是赚得少。为什么赚得少?因为它的成本结构和战略没办法快速释放利润。你拿它跟传统车企比,比不过,跟新势力车企也比不过。传统车企靠规模和供应链压成本,新势力烧钱抢市场后再慢慢转盈利。而小牛,处在一个夹缝里,不烧钱,但也赚不了快钱。
要不我们再拉同行对比看看。比如雅迪、爱玛,这些国内头部品牌。它们的净利润率也不高,甚至比小牛还低。为什么?因为这些品牌的产品线更广,单价更低,研发占比也相对少。靠规模做市场,规模大了,毛利低也能活,但利润率别指望太好看。而小牛卖的是中高端,研发多一点,毛利稍高,但也被成本拖住了。其实,从整个行业来看,大家都差不多,都是薄利多销,赚得辛苦。
再看看外资品牌。比如一些欧洲电动摩托车厂商,它们的利润率比小牛高得多。为啥?因为它们的客单价高,卖一辆车的毛利顶国内卖三辆。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也没那么大,做精品,做小而美,不需要像国内品牌一样靠规模去压成本。两种模式,决定了两种活法。
那问题来了,小牛电动这种净利润率,是在“乱花钱”吗?也不是。它的研发投入是必要的。国际市场的开拓,也是个长期的事。你想冲出国门,必须得符合当地标准,还得面对语言文化、售后服务的挑战。这可不是砸两块钱广告就能解决的。所以,这些钱,都是战略性支出,目的是抓机会,而不是乱花。
那它到底有没活路?还是有的。别看它净利润率低,但账上没赤字,现金流还算健康。它的动销率不低,库存压力不大,说明市场还是接受它的产品的。再看它的国际化进展,虽然慢,但总归是稳步推进。只要它的研发效率能更高一点,供应链能再优化一点,利润率是有机会爬上去的。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不算危险。小牛不是在乱搞,而是在做长期的事。它的毛利低,是因为产品定位决定了。它的净利润低,是因为研发投入和成本结构压着。行业里本来就这样,薄利多销是常态。不用太紧张,关键是看它接下来能不能把规模和效率做上去,慢慢转亏为盈。
最后补一句,这行业,表面数字都不太好看。靠单一年度的财务指标下结论,没啥意义。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方向对不对。小牛要走的,是一个稳扎稳打的路子。这路子慢,但不算危险。只要它能坚持,还是有机会把利润率拉起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