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坐公交的时候,可能都没注意,我们身边的公交车正在悄悄变天。
以前是轰隆隆的柴油发动机,自带一股工业革命的后劲儿,一脚油门下去,黑烟能把后面的共享单车直接送走。
现在呢,悄无声息的电动公交越来越普遍,安静得像个在马路上滑行的幽灵,要不是那鲜艳的涂装,你都感觉不到这坨两千多万的铁疙瘩从身边过去了。
你以为这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让你多吸两口新鲜空气?
朋友,格局小了。
每一辆在路上跑的电动公交车,背后都是一本活的城市经济账,是一场围绕着千亿产业链的无声厮杀,是一盘地方政府、公交集团和各路厂商之间,互相亮肌肉、算总账的德州扑克。
最近,青岛城运集团扔出来一个大单子,3个多亿,要买377辆新能源公交车。
新闻很短,事情很大。
3个亿,对于一个万亿GDP的城市来说,不算伤筋动骨,但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在消费市场有点萎靡的当下,这笔钱就像往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就炸了。
要理解这场游戏的本质,我们得把这事儿扒光了看。
首先,得问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青岛为啥非得在这个时候,花这么多钱换车?旧车不能再开两年吗?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朴素的精神去哪了?
答案很简单:不换,会死得更难看。
这里的“死”,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经济和政治上的慢性死亡。
对于青岛城运这种地方公交巨头,每一辆还在路上跑的柴油公交,都是一个正在喷血的伤口。油价的波动跟过山车一样刺激,保养维修的费用更是个无底洞,老师傅们拿着扳手敲敲打打,敲掉的都是真金白银。
这就像你买了台“免费”送的打印机,结果发现墨盒比打印机还贵,还贼不禁用。柴油车就是那个打印机,柴油和维保就是那个用独角兽眼泪做的墨盒。
而电动公交呢?恰恰相反。
它买的时候贵,像是一次性买断了终身VIP,但后续的运营成本,主要是电费和相对简单的电控系统维护。电费比油费稳定得多,维护起来也省事儿,没那么多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
长期算下来,这叫“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胜利。一次性投入看着肉疼,但放在一个五年、八年的运营周期里,省下来的钱能再买一支小编队。
这就是这盘生意的第一个底层逻辑:用一次性的高投入,去赌一个长期运营成本的降低。这是一笔经济账,纯粹的经济账。
但这还只是第一层。
往上走,是地方政府的算盘。
你以为政府掏钱让你坐上新公交,是活雷锋下凡?别天真了。这背后是硬邦邦的KPI和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一方面,是“双碳”目标。这个大帽子扣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减排任务。公共交通是排碳大户,把它从油老虎变成电耗子,是完成任务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事儿做好了,是写进年终报告里的政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GDP。
另一方面,这是“新基建”的一部分。新能源车、充电桩,这些都是国家鼓励的方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不仅政治正确,还能拿到国家层面的补贴和政策支持。这钱花出去,一部分能从上面找补回来,何乐而不为?
所以你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推动公交电动化,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既省了未来的运营费,又完成了环保KPI,还能顺应国家战略,简直赢麻了。
这就像一场大型商战,比的不是谁的拳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政府就是那个最懂节奏的拳击手,用政策和预算,引导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现在我们看完了买方,再来看看卖方。
这3个多亿的蛋糕,谁不想来分一块?比亚迪、宇通、中通、金龙……国内能造大巴的头部玩家,估计现在销售团队的PPT都改了十几稿了,公关团队的电话都快打爆了。
对于这些厂商来说,拿下青岛这个单子,意义远不止赚到这3个亿。
政府采购,尤其是这种明星城市的标杆项目,本身就是最牛逼的广告。这相当于青岛市政府用自己的信誉,给你盖了个“品质认证”的戳。
以后你去别的城市投标,PPT第一页就可以写:“我们是青岛377辆公交车的中标单位”。这句话的分量,比你请十个明星代言都管用。
所以,为了抢下这种单子,厂商之间的竞争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价格战只是最基础的手段,更深层次的博弈在于技术、服务和关系。
你的电池续航够不够顶?你的电控系统稳不稳定?你的车在北方的冬天会不会趴窝?你能不能提供“喂到嘴里”级别的售后服务,保证车辆的出勤率?这些都是刺刀见红的比拼。
有的厂商可能想靠着瞎积薄发,用一个匪夷所思的低价先进来搅局,但负责招标的都是人精,被这种套路坑过不知多少次了。他们看标书,就像看一份体检报告,你P得再好看,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一个只谈价格不谈全生命周期保障的方案,基本上一轮游。
这场招标,本质上是一场发生在21世纪的“诸侯会盟”。厂商们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核心技术)和“粮草”(售后服务),来到盟主(青岛市政府)面前展示实力,争夺的不仅是眼前的城池,更是未来几年的江湖地位。
最后,我们,也就是每天坐公交的普通人,在这场游戏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们是最终的受益者,也是这场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我们享受到了更安静、更平稳、更环保的出行体验。这是最直接的获得感。
但同时,这3个亿的投入,归根结底花的还是公共财政的钱,是我们每个纳税人的钱。
所以,这套逻辑必须闭环。
政府为什么要花这笔钱?因为从长远看,它能为整个城市系统省下更多的钱,同时带来环境和产业上的增益。厂商为什么要拼命抢单?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服务好B端(政府)和G端(政府),最终来服务好我们C端(市民),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
这整个链条,从顶层的宏大叙事,到中间的商业博弈,再到我们每个人的乘坐体验,一环扣一环。
所以,下次你坐上一辆崭新的电动公交车,感受着它安静地滑过街角时,你可以想一想。
这辆车跑起来需要花多少钱?
它背后站着哪个牌子的厂商?
为了让它跑在这条路上,有多少人在会议室里吵得面红耳赤?
想明白这些,你就会发现,所谓财经,所谓商业,从来都不是什么象牙塔里的理论。它就藏在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地方,藏在每一笔看似普通的交易背后。
这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短句三连,设问,加吐槽式回答。
这车安静吗?安静。
这车环保吗?环保。
这车只是为了环保吗?你猜这3个亿的预算报告里,“情怀”两个字占了几行?
答案是,一个字都没有,每一笔都写着“成本”和“收益”。
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连呼吸都带着KPI的味道。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