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

#新车预报站#

最近,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原以为小米道完歉,给些补偿(2万积分,约等于2000元现金),事情也就慢慢过去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事情越闹越大,甚至到了车主欲联合起诉小米汽车的程度。不论幕后有没有推手,都表明这个坎,小米和雷军怕是很难过去了。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针对此事,网上热议不断,有褒有贬,更有诸多衍生话题持续发酵,信息一时真假难辨。更有人火上浇油,拿小米的周销量“下滑”说事,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除此之外,网上又曝出小米SU7大灯外框和翼子板存在翘边现象,并引用专家的话说:从业12年没碰到过。直指小米“设计制造汽车经验不足”。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小米危机集中爆发,雷军猝不及防

内部演讲中,雷军坦言,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小米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这场事故让小米意识到公众对其的高期待和严要求,也标志着小米不再只是行业新人,而需要承担起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随着雷军从“闭门断交”到“重新营业”,仅仅1个月时间,小米汽车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已然波谲云诡,瞬息万变。小米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顺风顺水,如有神助的所向披靡”状态面临更多质疑、攻击、压力和疲于应对。

小米错了吗?小米当然有错,但不至于遭受“千夫所指”。

比如,面对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配件“虚假宣传”的争议,小米汽车其实有很多选择。其中,对外界影响最佳的处理方式,无疑是为所有已下定用户免费退车。据媒体估算,总计损失约在3-4亿元。对小米而言,其实算不上多大的损失,何况作为新品牌,诚信和坦诚远比挣钱更重要。花钱买个教训,顺便赢得舆论的掌声,扭转危机走向,不失为一步好棋。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然而,站在企业的角度,这却未必是一个好的选项。毕竟,小米汽车不同于小米集团,造汽车也不同于造手机,免费退车的代价或许远比我们局外人想象的大,这恐怕也是#退订会小米汽车崩塌#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订会导致小米汽车崩塌”肯定是危言耸听,这也被小米高管辟谣了。但从小米高管频繁与车主对面对沟通交流,想争取最大程度谅解的举措来看,“免费退车”似乎不太可能,而退一赔三,更是不可能的。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舆论天然喜欢爆炸性的话题,不管真假,这个热搜都让小米汽车的处境更加艰难。而由此,也必然会影响销量端的表现。

有媒体统计,最近四周,小米汽车(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小米SU7销量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借此称,小米SU7销量连续三周下滑,降幅近三成。

然而,事实却是,小米积压订单已经超过15万辆,目前小米工厂月产能仅2.4万辆,导致交付周期长达20周-47周。因此,说小米汽车销量受到负面事件的冲击,可能为时尚早。而真正的影响,可能要等积压订单消耗的差不多了,才能显现出来。目前的状态,不妨相信小米官方“假期原因”的说法。

「眼观」小米汽车迎来“多事之秋”-有驾

结语:

小米负面缠身,有人出主意、有人坚定支持;有人煽风点火、有人趁火打劫、有人落井下石……对小米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处理好了,会成为行业新的标杆和榜样;处理不好,也会成为前车之鉴,供友商引以为戒,“警灯长鸣”。

在积极应对之外,小米和雷军或许也应该期待一下,汽车行业赶紧发生新的大新闻,以便替小米分担火力;或者随着网友兴趣的转移,帮助小米更好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这样的事情,行业内已发生太多次了。小米这次能否安全脱身,我们不妨隔岸观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