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 长安汽车高管魏建军一句话捅破窗户纸:"他们是有技术的,但没战略也没需求。 "前几天有位车主开着瑞虎8 PLUS进藏,在318国道直接当成了移动的家,零重力座椅、吸顶电视、独立空调一应俱全,晚上睡车里比酒店还舒服。 更扎心的是,这一趟几千公里跑下来,电费每公里不到八分钱。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问:欧美车企到底在高贵什么?
今年1-5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冲到32.5%,美国这个数字却连9%都不到。 当我们的比亚迪海鸥卖到7.38万还带快充时,福特Mustang Mach-E在美国起价却要27万人民币。 难道外国人真不喜欢高科技车? 真相是他们的产业逻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大众集团去年燃油车单车利润超过5万元,宝马X5燃油版在华卖150万还能加价。 换成电车呢? 保时捷Taycan卖一辆亏14万。
日本专家在东京车展盯着咱们的激光雷达发呆,德国工程师拆解完海豹EV电池包直呼"不可能"。 有位在特斯拉工厂干过的网友爆料,看到中国供应商的电机控制方案后,德国团队整整三天没说话。 其实欧美研发中心连露营模式都调试过,但最终全部砍掉。 2022年大众ID.4砍掉抽屉式手套箱时,德国产品经理的原话是:"欧洲人不该在车上吃外卖"。
法国巴黎的居民最近很痛苦,因为电价涨到了每度4.5元。 英国车主更惨,公共快充站折合每度电要6.2元。 美国倒是有每升不到1块钱的汽油,全美92%加油站十分钟内能加满油。 而我们在318国道300公里就有一个充电站,西藏那曲超充站甚至铺了地暖防冻。 去年挪威有个充电桩被特斯拉车主砸了,就因为排队三小时充不上电。
现在知道为什么欧洲车企要推迟电动化了吧? 宝马刚宣布燃油车生产线延寿到2035年。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最近开始对电车征收300加元过路费,官方理由竟是"电车太重会压坏公路"。 更荒唐的是丰田章男,他当着记者面咬定"全球有10亿人用不上电"。 结果被扒出丰田手握5423项氢能专利。
看看这场产业革命的中心在哪里。 全球82.5%的锂电池产自中国,宁德时代独占37%市场份额。 苏州一家企业激光雷达月产10万台,比整个北美产能高三倍。 粤港澳大湾区聚集着97家自动驾驶公司,郑州的宇通L4级自动驾驶巴士已经运送乘客超200万人次。 上个月德国大众派人到安徽考察后,当场追加了35亿欧元研发投资。
当欧美还在为技术路线争吵时,我们的车主正在川藏线上涮火锅。 那位开瑞虎8 PLUS进藏的车主实测,外放电功能带动1500瓦电磁炉毫无压力。 他拍视频那天车载冰箱里冰着牦牛肉,后排零重力座椅调成135度仰角,车顶32英寸屏幕放着《流浪地球》。 整车续航513公里,充电四十分钟就能再跑四百多公里。
产业升级的齿轮在加速转动。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车占比高达25.7%。 更震撼的是,联合国刚刚把中国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列为全球法规。 在泰国市场,长城欧拉卖得比本田雅阁还贵30%。 德国车主上个月开始投诉大众ID.3车机卡顿,对比国内深蓝S7的骁龙8155芯片简直就是古董。
产业转型的阵痛真实存在。 奔驰放弃全电动化目标的新闻登上热搜时,中国经销商正在为腾势D9加装实木地板。 宝马4S店销售私下承认,今年i3成交价已经低于同款燃油车。 最具戏剧性的是大众ID.4,这个月在华降价5.2万,但销量还是比不过小鹏G6。 德国《商报》的标题很扎心:中国电车正在吞噬我们的市场。
那位自驾西藏的车主算过账:从成都到拉萨2300公里,电费只花了184元。 而在德国开大众ID.4跑同样距离,充电费用折合人民币要1246元。 他返程时在青海湖边上煮自热火锅,头顶满天星空。 此时欧盟刚批准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案,日本宣布氢能车产量翻倍计划。 当我们开着电车走向世界时,某些人的汽车革命还停留在PPT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