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车巨头奔驰,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瘦身”运动,规模之大,堪称“史上之最”。
当一笔笔数额惊人的离职补偿金——比如那笔高达50万欧元的“告别礼”,约合4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新闻焦点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场风暴,究竟从何而来?
截至2025年10月,约4000名员工已选择接受遣散方案,仅仅是其计划削减3万人员目标的一个开端。
这场看似“温柔”的“N+11”补偿式裁员,实则是这家百年车企在时代浪潮下,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断臂”行动。
业绩“滑坡”:触目惊心的财务与销量警报
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困境,能让一家叱咤风云的豪华品牌,不得不做出如此艰难的抉择?
直接的导火索,便是那份触目惊心的财务报表:2025年上半年,奔驰税后净利润同比暴跌55.8%,从60.87亿欧元瞬间缩水至26.88亿。
第三季度,全球销量更是同比下滑1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也减少了9%。
营收与利润的双重压力,迫使成本控制成为必然的选择,就像一位老船长,在风浪骤起时,必须卸下不必要的货物,才能确保航船不被吞噬。
尤其让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为奔驰贡献全球近三分之一销量的核心市场,中国区的表现,简直堪称“重灾区”。
第三季度,在华销量仅为12.51万辆,同比暴跌27%。
这个数字,不仅在BBA(奔驰、宝马、奥迪)三强中垫底,与宝马的销量差距更是扩大到了4.57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自2016年以来,同期销量的新低!
销量下滑,意味着固定成本无法得到有效分摊,裁员,自然就成了提升利润率最直接、也最残酷的手段。
电动化“掉队”:转型迷雾中的挣扎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销量下滑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电动化转型的严重滞后。
奔驰,这个在2016年就推出了纯电品牌EQ的先行者,如今却深陷转型的泥潭。
2025年9月的数据,更是让人扼腕:EQB、EQE SUV等四款主力纯电车型,月销量分别仅为370辆、238辆,最高也不过300余辆。
这与市场对一个豪华品牌电动化的期待,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不禁要问,当宝马、奥迪在电动化赛道上加速狂奔时,奔驰究竟卡在了哪里?
是电池技术的瓶颈,还是智能驾驶领域的落后?
直到2025年9月,才宣布与本土企业联合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并入股科技公司,这无疑是错失了宝贵市场窗口期。
正如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奔驰的延误,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了不利的位置。
行业巨变:传统巨头的“瘦身”与新生
这股裁员潮,并非奔驰一家独有。
近一年来,全球范围内,奔驰、奥迪、大众等国际车企的裁员计划已累积超过13万人。
传统燃油车相关的岗位,成为了这场变革中的“优化重灾区”。
奔驰此次的裁员,更呈现出一种“结构优化”的鲜明特征:工程师、IT专员、中层管理者等技术和管理人才,占比超过80%。
甚至,燃油车研发、传统供应链等部门,出现了“整建制优化”的情况。
与此同时,资源却在加速向MB.OS操作系统、电动化平台等新兴业务倾斜。
这种“新旧替代”的背后,是电动车研发成本比燃油车高出30%的行业现实,也是传统车企必须直面的转型阵痛。
“50亿欧元的必答题”:成本削减与未来博弈
50亿欧元的年度成本削减目标,让这场裁员成为奔驰的一道“必答题”。
通过外包业务、空缺职位不填补以及遣散优化等一系列组合拳,奔驰的目标是在2027年前,完成运营体系的精简升级。
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来看,这波裁员并非孤例,它恰恰是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迈向电动智能时代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缩影。
当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以惊人的速度疾驰,当智能驾驶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包括奔驰在内的传统巨头,唯有通过“瘦身”来换取转型的速度与灵活性。
告别燃油时代:一次体面而沉重的转身
近400万人民币的遣散费,背后是这家百年品牌与燃油时代的“体面告别”。
这场裁员,并非终点,而是奔驰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重新起跑”的起点。
正如其CEO所言,精简组织是“确保未来竞争力的必需步骤”。
然而,能否在成本削减与技术突破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将最终决定这家豪华车企,能否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行业变革中,重获新生,再次闪耀。
这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