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咱们国产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一条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特别大的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有家国产车企宣布,他们研发的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8%。
这个数字一出来,立刻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
有的人特别激动,觉得这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了不起的巨大进步;但也有很多人表示怀疑,觉得这个数字太高了,听着有点像以前那个“亩产三万斤”的口号,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了?
那么,这个48%的热效率,究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还是只是一次吸引眼球的宣传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揉碎了,用大白话聊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什么叫“发动机热效率”。
简单来说,汽车是烧油的,汽油燃烧会产生热量,这个热量再转化成动力,推动车子往前跑。
但是,并不是所有烧油产生的热量都能变成动力,有很大一部分会通过排气管、发动机散热等方式浪费掉。
这个“热效率”,就是指有多少比例的热量被成功地转化成了有用的动力。
这个比例越高,就说明发动机的技术越先进,车子也就越省油。
所以,全世界的汽车工程师都在想办法提高这个数值,哪怕只提高一个百分点,背后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48%这个数字。
车企自己其实也说得很明白,这个数据是在实验室的“台架测试”中测出来的“最高热效率”。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运动员在体检时测出的百米冲刺最快速度。
为了测出这个最好成绩,环境肯定是最理想的:专业的跑道、没有风、运动员状态也调整到最佳。
发动机的台架测试也一样,它是在一个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把发动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让它在最理想、效率最高的那个转速和负载点上持续运行。
而且,测试的时候还不带空调压缩机、发电机这些会消耗发动机动力的“累赘”附件。
在这样一种“排除万难”的完美条件下,测出了48%的峰值数据。
所以说,这个48%是真的,它代表了我们国产发动机在理论上能达到的一个新高度,证明了我们的工程师在燃烧控制、材料技术、热量管理这些核心领域,确实取得了和世界顶尖水平看齐的成就。
但是,这并不等于你把这台发动机装到车上,每天上下班开,它的效率就一直是48%。
这就像那个运动员,他不可能在日常走路、买菜的时候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
车企也坦诚地公布了,这台发动机装在混动车上,在日常综合路况下行驶,综合效率大约是40%左右。
好了,关键问题来了,就算实际是40%,这个成绩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成绩已经非常非常出色了。
我们不妨看看国际上那些公认的“高手”是什么水平。
比如说丰田,它在混动领域是公认的领头羊,研究了二十多年,最新的第五代混动系统,发动机热效率是41%。
再比如以专研发动机技术出名的马自达,它的“压燃”发动机,峰值热效率是43%。
还有日产那台技术很复杂的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热效率是38%。
这么一对比,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咱们的国产发动机,能做到40%的综合效率,这绝对是世界一流的水准。
想当年,我们国产车还在用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动机,甚至有些三缸机还被大家吐槽抖动、噪音大。
从那个起点出发,能一步步追赶到今天这个地步,这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的研发和调试,一点一滴优化出来的,绝不是吹牛吹出来的。
但最有意思的现象也出现在这里。
当国外品牌发布新技术,比如丰田达到41%时,很多媒体和网友都会称赞这是“神话”、“黑科技”。
可当咱们国产品牌取得了类似的、甚至只是稍微接近的成就时,迎来的却常常是“不可能”、“肯定造假”的质疑声。
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其实反映出一些人心里根深蒂固的一种偏见,总觉得“国产的就是不行”。
这种不自信,有时候比技术上的差距更可怕。
其实,争论实验室里的数字意义不大,车子好不好,省不省油,最终还是要看实际开起来怎么样,看市场的反应。
我们不妨把目光从实验室转向真实的大马路。
比如比亚迪发布DM5.0技术,宣传亏电油耗百公里2.9升,续航超2000公里。
很快就有大量的媒体和车主自己开车做长途测试,结果发现宣传的数据基本是靠谱的。
现在你去看奇瑞、吉利、长城这些品牌的混动车主论坛,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分享自己一箱油跑一千多公里的经历,讨论怎么用电更划算。
没有人再纠结那个峰值热效率到底是48%还是47%,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实惠,大家已经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
市场的销量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去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销量的六成以上。
我们的车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也开始大量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并且获得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
这说明,全球的消费者都在用自己的钱包为中国汽车技术投下信任票。
更重要的是,我们得看到,现在的汽车,尤其是在新能源时代,早就不再是单单比拼一个发动机了。
它是一个由发动机、电动机、电池和电控系统精密配合的整体。
中国汽车工业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真正的优势在于我们对整个“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整合能力和全产业链的布局。
正因为电驱系统的强大辅助,我们的插电混动车才能在动力和油耗上做到比很多传统强手更好的平衡。
所以,如果今天还仅仅盯着发动机那一个点的效率,眼光未免有些窄了。
总而言之,对于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8%这件事,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法。
一方面,车企在宣传时,用一个实验室的峰值数据来吸引眼球,这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我们消费者需要明白这不代表日常使用的真实情况。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
这是中国汽车工程师们辛勤付出的成果,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应该对国产品牌多一些信心和鼓励,而不是一听到好消息就先入为主地去嘲讽和否定。
毕竟,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者到如今部分领域的领跑者,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