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汽奥迪’到‘奥迪一汽’:豪华车市场的逆转与电动化新战局!”

从1988年“一汽奥迪”在长春正式诞生,到今天“奥迪一汽”的新厂落地,这个名字的变化可以说折射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整个进化史。

“从‘一汽奥迪’到‘奥迪一汽’:豪华车市场的逆转与电动化新战局!”-有驾

先回到1988年的中国,那时家家户户还为一辆普通的代步车发愁,但在长春这座工业重镇,“一汽奥迪”作为一个全新的名字出现了。其实当时的奥迪,跟它现在在中国的地位完全没法比。这背后有个小故事,那年奥迪拿下了一个很有标志性的合作协议——“一汽占股60%,大众30%,奥迪只占10%”,技术咱要,但话语权还得掌握在手里。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对奥迪是不是有点“委屈”啊?但在那个资源极度短缺、几乎每个领域都靠外方技术输入的年代,这合作模式不仅是常态,还真的成了一个经典案例。

A6L这种车能把“行政座驾”的形象刻进大家脑子里,说它是奥迪在中国的出圈代表,真不为过。再算上A4L这种能凭一己之力常年垄断中型豪华轿车市场的明星车型,奥迪在那个时代几乎把 “无奥迪不豪华” 这么个市场认知牢牢按住了。当时那些能开上奥迪的,一般都甭提多风光了。

“从‘一汽奥迪’到‘奥迪一汽’:豪华车市场的逆转与电动化新战局!”-有驾

时代给每个人的机会和挑战都没有停过。尤其是到了2020年左右,中国的汽车合资股比限制开始放开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奥迪这种一直占小股的外方,终于有机会可以“翻身”了。你还记得那个在2021年成立的“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吗?名字看似只是两字换了个地方,但背后的股权结构却是一次意味深长的“逆转”,奥迪占了60%的股份,一汽降到了40%。“话事权”换了人。这还真不是单纯因为政策变化,咱得再看看当时的一个背景——电动化。

要不咱聊聊奥迪全球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吧?虽然奥迪名头不小,但说实话,它在电动车领域跑得并不快。拿2024年的数据比划一下,同样是豪华品牌,奥迪的纯电车型只卖了16.4万辆,而宝马的销量则高达42.7万辆,这差距确实让人有点替它捏一把汗。而因为中国市场的体量和速度,直接成为了奥迪放手一搏的主战场。

“从‘一汽奥迪’到‘奥迪一汽’:豪华车市场的逆转与电动化新战局!”-有驾

这才有了“奥迪一汽”和那个长春新工厂的故事。这个工厂厉害在哪儿?,它要撑起奥迪电动化转型在中国的未来。工厂年产能规划是15万辆,光听数字也许没啥感觉,但落到车型上,比如Q6L e-tron这种PPE纯电平台的重要产品,基本上从研发到生产全都要实现本土适配。就是直接在中国消费者的心坎上“对症下药”,解决中国市场上的所有“水土不服”。

你要是问我,“奥迪一汽”和过去的“一汽奥迪”到底有啥不一样,我觉得最突出的变化莫过于合作模式,过去咱们用的是“单向技术输入”,现在俨然变成了“双向价值共创”。以往,奥迪负责把技术带过来,中方负责把技术转为市场效益。但现在不同了,新工厂不单是生产,更多是以中国城市和消费者的需求为起点,研发出真正吸引本地用户的车型。这种中外齐心协力的方式,说白了就是——你的技术值钱,但我们的市场也不好惹。

“从‘一汽奥迪’到‘奥迪一汽’:豪华车市场的逆转与电动化新战局!”-有驾

当A6L还在燃油车市场捍卫奥迪的传统豪华根基时,新能源赛道上,已经有人带着“奥迪一汽”的标签,重新开跑了。这两个名字看似只是车门上的一块金属标,那其实深挖下去,是百年品牌在转型路口的孤注一掷,也是中国车市从拼“量”到拼“质”的一个象征,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