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市降温,合资品牌坚守,新能源赛道困局

合资车:燃油王朝的最后坚守与新能源战役的迷惘

有人说,数十年前中国马路上的汽车,就像一场合资品牌的运动会——大众、丰田、本田,奔驰宝马傲然其间,美系韩系紧随其后。彼时,合资车的市场份额高达六成,是当之无愧的马路主角。放眼今日,当“新能源”潮水退去剩下的一地鸡毛,合资车们的占有率已跌至35%。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资本的心动脉总是同频。有人忧虑合资车江河日下,有人窃喜自主品牌逆风翻盘。但在变革临门一脚的2025年,合资车真的是“昨日黄花”了吗?

燃油车市降温,合资品牌坚守,新能源赛道困局-有驾

让我们从头说起。合资品牌曾是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助推器,他们带来技术、管理经验、供应链,甚至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宝马不只是买菜车,更是上升通道上的“身份通行证”。日系车更甚,以省油耐用的理由,成为无数工薪家庭的“靠谱伙伴”。合资品牌间的“军备竞赛”,抬高了市场门槛——逼着自主品牌躬身入局,否则连资格赛都进不了。

燃油车市降温,合资品牌坚守,新能源赛道困局-有驾

变化还是来了。自主品牌十年磨一剑,从山寨代工进化到原创设计,从日常白开水变成新能源赛道的“高端饮品”。比亚迪、吉利成为主角,部分车型反超了德系日系。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令一众合资品牌望洋兴叹。市场逻辑变了。“荷包紧了,油又贵了”——消费者的算盘越打越精,合资车那套“我有技术你掏钱”的优越感不灵光了。

燃油车市降温,合资品牌坚守,新能源赛道困局-有驾

你以为只有德日韩美之间的“地盘争夺”?美系车仍讲动力,韩系车曾以高性价比占了一波便宜,可惜如今连优势都成回忆杀。在自主品牌设计、品质赶超后,韩系市场份额像东航的股价一样,不断下跌。至于美系,用“大而无当”撑场面,在细腻消费和油价面前,终被打回原形。

具体看2025年上半年合资车品牌半年报,销量榜依然有豪强身影:榜单前十有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华晨宝马等,内部明争暗斗从未停止。上汽大众依然榜首,半年零售近50万辆,靠朗逸、帕萨特、途观L三驾马车席卷轿车和SUV市场。奥迪、奔驰、本田、日产等虽然也斩获不错成绩,但业内早明白,属于合资车的黄金时代已经身处夕阳。

燃油车江山尚存,合资车靠着几十年的积淀制造、技术壁垒和品牌形象死守阵地。然而,电动车的牌桌上,他们明显手足无措。油车还没灭绝,新能源这塌方新战场,合资品牌却面露难色。成败的分水岭,恰在于能否抓住新能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守得住燃油车底盘,敢不敢抢新能源高地,合资品牌命运赛点,已然开始。

值得承认,合资车头部品牌也绝不是“等死”。东风日产在推纯电N7,上汽大众有ID.系列、广汽丰田上新铂智系列,像模像样地跟进电动赛道。可惜市场反馈普遍差强人意。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已用“低价高配”与创新体验重新定义消费者认知。合资车要补的课不仅是动力电池和智能座舱,更是心态——毕竟,上个赛季的“高人气明星”,照样会被本季的流量小生拍在沙滩上。

行业专家集体焦虑:燃油车向新能源转轨,困难远不止是造几台电动SUV那么简单。每一个老牌合资企业,都是精打细算的小学生——考验的是战略与执行,是平衡与取舍。转转慢了,失去市场话语权;冒进冒然,沉没成本在嘲笑你。

人类终将告别旧日光辉。合资品牌的下坡路,不是技术不济,而是市场逻辑已变。“只要不断创新、提升体验与服务”,这是业内嘴上常说的套话,现实却远比想象更辛辣:品牌价值曾经是一笔资产,如今可能变成包袱。最终,合资车留给中国市场的究竟会是高质量竞争还是怀旧滤镜,谁也无法断言。

燃油车市降温,合资品牌坚守,新能源赛道困局-有驾

时代大潮起落。一代合资传奇的尾声,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序章。车市的新王,究竟姓“合”还是姓“自”?谜底仍未揭晓。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