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事儿,现在回头看,感觉就像是修仙小说里主角跳崖捡到一本绝世秘籍,顺带还附赠了一个快飞升的老爷爷。当年都觉得李书福老师是疯了,心态爆了,一个年利润不到9亿的公司,要去吞一个年销售额是自己20倍的北欧巨人,负债率都干到500%了,这不叫蛇吞象,这叫蚂蚁准备生吃哥斯拉,纯纯的道诡异仙。所有人都搬着小板凳,等着看吉利这出行为艺术怎么收场,结果十五年过去,大家发现,小丑竟是自己。
当初那18亿美元,现在变成了180亿,翻了十倍。吉利拿着沃尔沃的股份,净赚超千亿。这哪里是收购,这是直接在华尔街门口开了个任意门,进去就把钱往麻袋里装。就问你怕不怕?
这事的起点,充满了黑色幽默。2008年金融危机,福特被打得满地找牙,急着卖儿子回血。沃尔沃这个“养子”,本来是福特花了64.5亿美刀抱回来的,结果十年养下来,自己亏了50多亿,儿子的销量还从50万掉到37万。妥妥的赔钱货,烫手的山芋,属于是往外送都得搭个红包的那种。福特当时的心态就是:不装了,摊牌了,谁给钱谁拿走,2.8折大甩卖,再问自杀。
这时候,李书福老师就跟个在二手市场里捡漏的大爷一样,精准出手了。他看上的根本不是沃尔沃这个品牌当时值多少钱,而是福特这个卖家有多“颠”。福特越急,他就越赚。这就像买房,最好的时机不是房价最低的时候,而是房东等着钱救命的时候。更骚的是,沃尔沃手里还攥着4300多项专利,什么硼钢车身、城市安全系统,这些都是能传家的宝贝。福特等于把一本九阳神功按废纸价给卖了,还觉得自己甩了个包袱。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
收购之后,才是真正见功夫的地方。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收购,都喜欢犯一个“爹味”毛病,总想教别人做事,总想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结果就是水土不服,直接把人家整死。上汽搞双龙,北汽买萨博,都是典中典的失败案例,学也学不会,抄都抄不对,你说气不气人。
但吉利开窍了,悟了。李书福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他把沃尔沃的独立运营权焊得死死的,总部不搬,团队不拆,瑞典人继续搞研发,中国人专注搞市场。这操作的本质是什么?是李书ufl老师深刻地认识到,你让一群习惯了豆浆油条的人,去指导一群喝惯了咖啡燕麦的工程师怎么造车,那不是管理,那是胡闹。讲真,我现在作为一个中年人,最怕的就是瞎折腾。家里的路由器我都好几年不敢动一下,生怕网没了。李书福这种“无为而治”,恰恰是最大的智慧。他要的不是指挥权,而是那本“武功秘籍”的共享权。
于是,最魔幻的一幕出现了。吉利搞了一招叫“技术反哺”。简单粗暴,就是把沃尔沃练出来的金钟罩铁布衫,直接扒下来给自己家的吉利博越穿上。防撞钢梁一用,碰撞测试成绩暴涨30%。消费者一看,诶,我花十来万买个国产SUV,安全性居然能跟几十万的豪车掰手腕,那还有啥好犹豫的?买爆啊。
这还不算完。如果说之前是偷偷学武功,那后来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平台,就等于直接把两家的内力合在一起,修炼了一门新神功。领克就是这门神功的第一个产物。设计到量产28个月,零件通用率80%,成本疯狂下降。领克为什么能火?一半靠产品力,另一半靠的就是“沃尔沃技术”这个玄学光环。这就好像你开一家沙县小吃,但你挂个牌子说“本店后厨顾问是米其林三星大厨”,味道可能没差多少,但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从财务上看,这笔买卖简直就是印钞机。当初那120亿人民币的收购款,吉利自己才掏了四分之一,剩下全是靠地方和跨国贷款撬动的杠杆。用别人的钱,买了别人的技术,最后赚的钱全进了自己口袋。这套资本运作,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去年沃尔沃一年的利润,就超过了当初整个收购价。这是什么概念?等于你15年前买的房子,现在一年的租金就够你再买一套。
但要我说,赚多少钱都是皮相。吉利收购沃尔沃,最牛逼的地方,是把中国汽车的“心气儿”给打出来了。15年前,国产车就是廉价的代名词,大家买它只是因为穷。现在呢?你开个极氪001上路,没人觉得你比开宝马3系的差。年轻人甚至觉得,BBA那套东西老气横秋,智能座舱跟老年机一样,机你太美。这种心态的转变,才是最值钱的。它打破了“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这个思想钢印,让大家开始相信,中国车企也能整出好活儿。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扯,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内味儿又特别对?一个濒临破产的穷小子,靠着一次惊天奇遇,不仅自己成了绝世高手,还顺便把整个门派的地位都给抬上去了。现在的中国车市这个蛊池里,大家都在掀桌子,都在玩命,什么价格战、技术战,打得天昏地暗。但吉利能这么有底气地坐在牌桌上跟别人梭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15年前,它捡到了沃尔沃这张改变命运的底牌。
所以你看,商业的尽头,有时候真的不是算账,是算命。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