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上,一家源自河南的客车企业用三十余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濒临破产到全球冠军的传奇。宇通客车,这个如今占据全球客车市场约10%份额的名字,不仅让中国客车首次登顶世界,更以“实在”的河南精神,成为中国智造走向海外的一张金色名片。
一、破局:卧铺客车开启逆袭序幕
宇通的故事始于1963年的郑州客车修配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取消统购统销,工厂陷入困境,工人一度靠焊接防盗门维生。转机出现在民工潮带来的公路客运需求中。时任车间主任汤玉祥敏锐捕捉到机遇,带领团队开发出国内首款卧铺客车,一举打开市场。1993年,工厂改制为宇通客车,汤玉祥立下“造出比丰田更好的车”的誓言。
凭借卧铺客车的创新,宇通在1994年行业整体下滑时逆势增长98%,并于1997年成为“中国客车第一股”。但汤玉祥深知,技术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石。2002年,宇通与德国MAN公司合资,攻克底盘技术,并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5%投入研发,建成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和电泳生产线。从柴油车到新能源,宇通一步步用“敦实”的产品赢得市场认可。
二、出海:从古巴到欧洲的全球布局
宇通的全球化战略,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初见锋芒。当外企纷纷撤离古巴时,汤玉祥选择坚守,甚至提供500万美元配件支持并允许赊销。这一决策让宇通在古巴市占率超90%,当地民众见到中国游客都会高呼“宇通”。
此后,宇通针对不同市场精准突破:在沙特、卡塔尔推出耐高温车型;在哈萨克斯坦-25℃极寒中,纯电动客车续航达374公里;卡塔尔世界杯上,宇通拿下888辆新能源客车订单,创下海外最大单。2025年,287辆宇通纯电动客车驶入挪威,以超高标准通过欧洲认证,迅速打开法国、丹麦等市场。在巴黎街头,每3辆电动巴士就有1辆来自宇通。
三、韧性:低谷中的技术突围
宇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后,受高铁和私家车冲击,客车行业陷入低迷,宇通销量从7万辆骤降至4.1万辆,2020年首次出现亏损。但企业始终坚守技术投入:校车领域,宇通2008年推出首款长鼻子校车,连续15年销量第一;高端商务车市场,历经十余年研发,2015年推出T7车型,打破丰田柯斯达的垄断。
持续的创新让宇通在四年后强势回归。2024年,其营收达372.1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6.53%;2025年上半年,虽营收微降,净利润仍增长15.64%,研发投入达7.46亿元。目前,宇通在国内大中型座位客车市占率55.4%,新能源公交市占率21.68%,股价自2022年以来涨幅超1000%。
四、启示:中国制造的“实在”哲学
从修配厂到全球最大客车生产基地,宇通的成功背后是一种“实在”的河南精神——不追求短期故事,而是深耕产品与技术。在近期的大阅兵中,宇通派出超1000辆保障车,无声展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
如今,随着外资技术护城河逐渐瓦解,中国汽车正式告别“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宇通以一场跨越三十年的逆袭证明: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让中国智造真正“当惊世界殊”。
结语
宇通的历程,既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是中原企业走向世界的典范。在全球化与碳中和的浪潮下,这家“河南最牛车企”正以新能源与智能化双轮驱动,继续书写中国客车的世界传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