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新能源车最怕夏天?有人印象里“电车怕冷”,可别忘了,热了它也头大。
一翻今年夏天的数据,新能源车续航,直接给“阳光暴击”了,最多掉三成电,有些车主要开个空调,一看表:怎么一口气没掉一圈,是真心疼。
你说冬天续航缩水,大家多少都习惯了,结果黑马杀出个夏天,续航池子也开始“瘪气”。
本来充电焦虑刚缓过来,这下又多了“被烈日收割”的新难题,谁还不崩溃?
有趣的是,这种反常现象一出,舆论场上声音两极分化,一边说新能源车有望统治下个十年,一边有人跟车友群里吐槽:“再牛的车,鬼太阳一晒都成‘电耗怪兽’。”
厂家也有点坐不住,算是明摆着自己产品弱点给消费者摸清了,别说新闻,直接成了行业“灵魂拷问”现场。
归根到底,这事儿和电池说再多话都绕不过去,谁能革了电池的命,谁就能解决续航焦虑。
答案好像快要呼之欲出了,固态电池话题炒得正热,感觉整个行业押宝押到它身上了,能不能吃透技术变天,就得看接下来几年的表现。
按理说,每逢“痛点”必带先机,哪个大厂都在琢磨怎么绕开老路。
新能源晚辈们想的也简单,“只要我续航够狠,再热再冷我都横着走。”
讲到固态电池,说是“行业新宠”,其实话没毛病——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听着就带点科幻感。
坛子里聊的最多金石固态电池,谁提起来都不吝溢美之词,什么能量密度超过特斯拉翻一倍、动不动千公里续航、还不容易爆炸……
说实话,这要真能量产,油车老炮都快坐不住了,要么被气死,要么跑去凑个热闹。
不过别急,这道题才刚刚开场,答案里埋着的细枝末节,外行一时半会还真搞不清。
翻开固态电池技术图片,里面有个名字天天被说起:固态电解质。
别看这玩意类似燃烧的保险丝,其实比谁都关键。
你用液体电解质吧,好处是成熟、便宜、量产快,可坏处也一堆,安全缺失、温度过了直接变火药。
固态电解质呢,理想很丰满,应用很尴尬。
磕磕绊绊倒不是没有理由,毕竟它对原材料纯度、离子迁移率、热稳定性要求死高,每一个环节都像跟技术杠上了。
直接点说,新能源行业“炼丹炉”里的这颗丹药,难度不输武林顶级秘方。
简而言之,固态电池能不能大面积跑到老百姓车上去,全看能不能把固态电解质做稳了。
话又说回来了,行业龙头肯定不会等风来。
这一年,材料圈子最热闹的、最被炒作的就是锆资源。
说白了,哪条路线离开锆都转不下去——锆,本来是不起眼的一个金属,到了固态电解质和核级材料领域,活脱脱成了“香饽饽”。
重头戏就来了,“谁能把锆管起来、玩转锆链条,谁才有底气跟大佬碰一碰。”
中国的锆资源?掰着手指头算,比起国外,那真不能自豪,这不是逼着企业家们玩起了“卡位战”?
聚光灯下,就有三祥新材这么一家,横空出世。
“近水楼台先得月”,真不是吹的。
人家本来就是国内锆系材料里顶尖的存在,电熔、氧氯化锆、海绵锆,种类一百六十多种,随手划拉一下,就能覆盖固态电解质用的大头。
2024年一算,自家锆系列产品卖了83%的总营业额。
最大产能到2.6万吨,全国老大,底气就摆在那。
而且这样的产能布局,不光顾得上传统市场,还能给新赛道铆足马力,真有点“坐着想办法、躺着赚盆满”的意思。
更狠的是,三祥新材没满足于现状,还往上游拼命攀。
自己产的高纯锆,直接拿去合成了像LLZO、LLZTO这些高端含锆氧化物电解质。
手里有货,就直接送样下厂测试,理论数据好看还不够,得用实绩说话。
量产化不是说说而已,他们的氧化物系列生产线设计都在落地,连带配套设备也在安。
干得不好不行,做得晚一步更不行,要的就是批量交付投厂的魄力。
小细节别放过,实验做完了,步子迈到中试,意思是什么?
从实验室高高在上的瓶瓶罐罐,直接下放到工厂流水线,“工艺走得通、品质压得住”,这才是长远的利好。
以为能横着走了?未必。
固态电解质也分花样:氧化物路线还不够“出彩”,卤化物路线也得跟上。
三祥新材不愧老兵,磨出来一条锆基卤化物材料的试生产线。
市场反馈一上来,直接带着材料送给下游厂商试试水。
客户点头了,才有资格拿批量订单,“青菜豆腐各有所爱”,同理,谁也不能拍胸脯说只有一种材料能独步天下。
厂家们和三祥新材成了捆绑关系,性能、适配性改哪儿,得听客户的。
你能做别人要的东西,人家才给你机会。
当然,锆牛不止在电池,说起来核电领域这波更让人瞠目。
同行们拼死抢市场,三祥新材早在海绵锆领域站稳脚跟,5000吨产能,2024年销量破2800吨,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是他们家的。
直接给核反应堆喂料那还得了?
核级材料可不是闹着玩,品质门槛、技术壁垒卡得比固态电池还死板。
更加不得了的,是他们悄摸摸地完成了产线升级,搞出了核级海绵锆。
产能一年就1,300吨,量不算大,但标志意义不一样——中国厂家,有了自己的核级锆,不用再怕别人掐脖子。
突破的事还没完。
2025年春天,他们花两千万收了山东金鸾的锆铪分离技术专利,这可是半路杀出来的“弯道超车”。
本来核级锆原料难搞,锆和铪这俩难兄难弟性质太像,分离技术没几个掌握得了,搞不定就只能低头买国外货。
三祥新材用自家氧氯化锆线搞出高纯原料,把关键工艺收入囊中。
而且不止是锆,铪也掌握了。
要说铪多牛?一吨卖到900万,高端半导体、高温合金都离不开它。
只有搭上锆铪分离的快车,才算彻底把“被卡脖子”的仇补齐了。
说得这么燃,你以为三祥新材只涨不跌吗?
现实还是“没有绝对的神话”。
公司财报一出,2024年总收入10.54亿、净利润0.76亿,比去年降不少,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没止住下滑的步伐。
为啥?
说到底就是老市场不给力。
锆之前主要卖陶瓷、耐材、金属锆材这些,结果房地产不景气、钢厂环保压力大,市场需求疲软,厂子不肯投新项目了,他们卖货肯定受影响。
老路越来越不好走了,这才逼着企业奋力转型。
问题倒逼着机会。
三祥新材也不是吃素的,转攻高端不是嘴上说说看。
固态电池、核电用锆一环套一环地布局下去。
紧跟“全球固态电池爆发窗口”,2026-2030年规模化量产一到,上游材料用量必定翻番。
企业没闹着玩,年产10万吨氧氯化锆和2000吨纳米氧化锆的产能都订下日程表。
清陶能源这些行业大佬已经是他们客户,产品性能能拿得出手。
这对技术不设限的材料公司来说,是最大的底牌:只要哪条路线起来,只要市场大热,三祥新材不可能吃亏。
核电方向更是利好不断。
核电项目审批加速,国内未来五年核反应堆扩容明显,到2030年核级海绵锆需求超过4000吨,很现实时势利导。
三祥新材早就签下几份重磅订单,什么法国企业、南京佑天1个多亿的长单。
产品一有销量,现金流稳固,公司就有资本持续投入下一轮技术迭代。
回头看整个故事,三祥新材可以说抓住“肥肉”,无论新能源固态电池还是核电高端制造,都是风口浪尖。
短期阵痛难免,毕竟大环境压力摆在那里,一边是传统赛道萎缩的苦果,另一边新材料产业厚积薄发的春天正在路上。
只要公司持续创新、紧盯市场、推陈出新,等到下一个材料技术大拐点到来,他们大概率又能站在热搜的头版。
故事听到这,谁说新能源、核电材料不算“工业白月光”?
有关三祥新材的牌局才刚刚开场。
未来是大企业专场,还是小玩家奇袭?
留给我们拭目以待。
你怎么看国内材料企业技术突围这条路,谁能率先掀翻桌面、称霸一方?
评论区聊聊你的猜想呗!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