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外企君小编 图 | 网络
“一座工厂的倒计时,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也是另一场战役的冲锋号!”
——
1
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海风依旧吹拂着追滨工厂的车间。在这里,工人们曾组装出1966年经典款“阳光”轿车,也曾在2010年见证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聆风驶下生产线。但到2028年3月,这座日产汽车运营了64年的“精神象征”工厂将永远停止整车生产。
7月15日,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在横滨总部宣布了这一决定。随着追浜工厂的产能转移至九州工厂,以及湘南工厂NV200车型的同步停产,日产在日本本土的整车制造基地将从五座缩减至三座。
追浜工厂不是普通的制造基地。自1961年启动生产以来,这座位于东京南部神奈川县的工厂见证了日产最辉煌的岁月。它累计生产了超过1780万辆汽车,几乎相当于日本当前汽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
对日产而言,追浜工厂是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聆风的诞生地,是日产电动化征程的起点。这里曾代表着日本汽车工业的技术巅峰与全球野心。
追浜工厂的设计年产能高达24万辆,在鼎盛时期,生产线日夜不停地运转。然而时过境迁,该工厂近年来产能利用率已跌至四成左右,远低于维持盈亏平衡所需的水平。
如今,这座昔日的“旗舰工厂”仅负责生产面向日本国内市场的小型车“NOTE”,以及即将开始制造但很快会转移至九州工厂的SUV新车型“KICKS”。产能严重闲置成为追滨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境。
关闭追浜工厂的决策背后,是日产日益恶化的财务困境。2024财年,日产录得6709亿日元巨额亏损,与上一财年4266亿日元的盈利形成惊人反差。
业绩“跳水”源于多重压力:中国和美国市场销量持续疲软、全球电动车转型成本高企、以及日益堆积的库存压力。面对危机,今年4月上任的新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不得不推出名为“Re:Nissan”的激进重组计划。
该计划核心内容包括: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关闭7家工厂、将全球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250万辆。追滨工厂因产能利用率低下,成为这一轮重组中最先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今天,日产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伊万在声明中坦言,“对我个人和公司来说都不是容易的选择,但我坚信这是克服当前困难、迈向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一步。”
2
追浜工厂的关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产全球战略转型的关键一环。公司计划将全球工厂数量从17座缩减至10座,其中日本国内涉及两座工厂。
湘南工厂的NV200 VANETTE车型将于2026财年结束生产,成为此次重组中另一座倒下的里程碑。调整完成后,日产在日本本土将仅保留三家整车制造基地:栃木工厂、日产九州工厂以及日产车体九州工厂。
日产九州工厂因其更先进的设施、更高效的物流体系及靠近亚洲主要市场的出口便利性,被选为承接追滨产能的基地。转移完成后,该工厂将承担更多电动车型的生产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追滨地区的研发中心、碰撞试验场及专用出口码头将继续保留。这种“去制造留研发”的安排,暗示着日产对本土基地的功能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生产中心转向技术创新枢纽。
追浜工厂的关闭在日本汽车界引发震动。作为日本汽车工业的“精神象征”,其停产标志着日本汽车制造业黄金时代的终结。
该工厂约2400名员工虽然能工作至2027财年末,但此后的职业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日产承诺“妥善处理安置问题”,但具体方案尚未公布。横须贺市地方政府则开始与日产探讨工厂旧址的再利用方案,可能向新能源、科技等产业转型。
追滨的命运折射出日本车企的集体困境。面对电动化浪潮,丰田、本田等巨头同样在收缩本土燃油车产能,集中资源开发新能源技术。日本汽车工业正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驱动”。
日本汽车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本土汽车产量已回落至1976年水平。产能过剩与转型压力下,关闭工厂已成为日本车企无法回避的选择。
3
在日产的重组蓝图中,中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战略意义。根据公司规划,从2026年开始,日产将利用中国工厂向东南亚、中东及中南美等地区出口电动汽车。
外企君小编观察认为,日产这一决策源于多重考量: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成熟度、制造成本优势,以及本土市场增速放缓带来的产能闲置压力。通过将中国定位为出口基地,日产希望在优化全球产能布局的同时,增强在关键增长市场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追浜工厂的未来也在探索新可能。相关人士透露,日产正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等潜在伙伴接洽,探讨利用追滨设施进行纯电动车制造的合作。这种“工厂再利用”模式若能成功,或将为日本传统汽车基地转型提供新思路。
伊万社长明确表示,此次调整后日本国内工厂“不会再进一步削减或合并”。这一承诺意在稳定军心,但也暗示着:若转型不力,日产的“本土防线”仍可能继续收缩。
横须贺市的居民们还记得追滨工厂最繁忙时的景象。流水线昼夜不停,新下线的汽车排满了专用码头,等待运往全球各地。如今,工厂旁边的测试跑道上依然有新车在奔驰,但到2028年3月,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一位在追浜工作了三十年的老技工抚摸着生产线上的机械臂。这些设备将被拆解、改造或废弃,就像日本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一样7。
日本汽车工业正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驱动”。而在大洋彼岸,日产的中国工厂已开始为出口东南亚的电动车做准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