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一结束,我整个人还沉浸在各种车的拼杀里。车展期间,每一款新车都像个明星一样被推出来,闪耀着光。就算走马观花,我也会特意盯着那些感觉说得过去的车,尤其是品牌的力量和设计的拿捏。比如这次新款奥迪Q2L,前一阵子刚上线,价格真不算高,起售17万多。满大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你知道怎么回事?其实我每次试驾、观察,都会刻意放慢一点脚步。
我记得那天跟朋友在咖啡厅聊到这车,他说:你看这造型,真够喷的,暗黑风画像个小钢炮。我点点头,心想肯定有那么点意思。坐在车里,第一感觉就是那个屏幕变大了,从老款那块估算也就5寸左右,改着8.8英寸,支持无线CarPlay。这个改进倒是实打实的加分,但内饰设计上,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我曾经翻了下笔记和相册,那个内饰布局——圆形空调出风口和三层式中控,仿佛带我穿越回几年前的设计。你问我:这个设计是不是过时了?我也觉得有点,但又说不上这就是错。
然后,我突然想到:它的空间,仿佛跟迷你版的SUV没差别。车长不足4.3米,轴距2628毫米。估算后,后排中间的腿部空间连小孩都得挤——这就不说了,座椅的腿托空间几乎没有留白。这点让我疑问:在价格还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空间设计还能压榨得更好么?有人会说,用拆骨自我折腾的方法,怎么可能——毕竟成本限制太多。
谈到动力,第一反应就是那台1.5T发动机,最大输出118千瓦。用电子表格粗算,百公里油耗大概7升左右(我猜的,样本少,估算而已)。用在城市开,零百跑个9秒多,也够用吧?但我更关注那个干式双离合变速箱。你知道,干式变速箱的优势是换档嗖嗖的快,就像玩变速箱的快手玩家一样,但问题也很明白,就是低速顿挫。每次堵车、走走停停,那个顿挫感都让我觉得有点烦。我曾跟好友吐槽:要不要考虑遗传一下CVT?至少平顺多。但立刻又觉得:这车如果不是特别追品牌,性价比真的还不错。
咦?我好像偏离了原本的思路。这点偏题就是:我知道,双离合的黑历史不少,但对于城市用车来说,快和效率固然重要,但你要不要牺牲点平顺?这其实是买车的一个取舍。
说到这,我又想,这车适不适合家庭?答案明显:不太合适。你问我:它那么操控灵活,城市交通中掉头、停车的便利度,真的是比别人强一大截。对吧?但我也看到很多同价位的合资品牌,比如斯柯达的柯迪亚克或者丰田的轩朗,空间大、多功能,价格差不多。那就是不同的使用场景。可能有人会说:哎,买这车是为了面子,为了品牌认同。我理解,毕竟奥迪代表一种层次感。但我自己更关心:它那暗黑风外观,是否真的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还是只是一种酷的追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税后落地价大概在19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价格表面上挺划算的,给个估算,购车总成本除了油费,维护一年大概一万左右,百公里油耗大概7升(7元一升,有图么?),也就是我估计的城市平均油耗。
你们说,买车的人到底在想什么?这问题怎么问?可能跟我自己怎么想的也差不多,品牌象征的身份感在里面占不少,但其实我更困惑:这么多车看似配置丰富,但实际用到的其实没几个。比如我刚才在展台碰见一位销售,他说:这个价位,除了空间,消费者都比较看重品牌。我心想:对啊,但有时候我觉得品牌其实是个保险箱,稳一点的车,比如奥迪,心里有个保证嘛。
对了,这中间有个细节我没细想过——车架的钢性到底有多重要?就像买房子,结构好不好,决定了你能不能安心。我知道,奥迪跟大众的架构用料都靠谱,但穿过城市钢筋水泥,车架的表现基本还在安全预期范围。我还疑惑:开发这车的人,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会偷偷在意细节?
说到我又想到:这车的悬挂,是否调得够舒服?毕竟,虽然是个小都市精灵,但每天跑跑长线,会不会累?(这段先按下不表)很多城市的道路体验都差不多,谁都懒得花太多心思去调校悬挂,只不过心里总想着,出门别太刮底盘。
你们觉得,买这车,最看重的是什么?我其实挺好奇。有人会说:看品牌,看颜值,看操控。我也会觉得,这车的黑色中网和黝黑细节让我有点入戏太深。可能那个暗黑真的太符合我当下的心情——城市的躁动,像极了这个车身的颜色。
我还有个小小的猜测:以后会不会出现一种电动版的Q2L?动力还可以用电池容量做比喻:比如容量越大,续航越长,但充电速度是不是也会跟换电站一样快?我其实没想过太多,但这是个值得琢磨的点。
这车有没有让我心动?说实话,有那么一点点——尤其是它的小巧和品牌,但面对空间和实用性,是不是得自己妥协一些?你又会怎么看?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样,每次看到车,心里其实都在盘算:这是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回头想想,买车更多还不是买个可以开的理由,对吧?那既然如此,与其追求完美无瑕,不如多留点空间,观察下一波的热情。对了,说到这,你觉得日常驾驶中,最容易忽略但最重要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