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在重庆这个论坛上又放了个狠话,我一听就觉得一股火。别说,跳出比亚迪的范畴,光是看行业里那些躺平的合资品牌,就让人想笑又气。
我记得去年有个销售朋友跟我抱怨:合资车都在降价,卖车靠价格战,没啥创新,反正市场份额慢慢缩水。我还调侃他:是不是觉得拼配置、拼技术的时代过去了?他摇摇头: 关键得看谁能卷得快,合资品牌的‘躺平’就像是自暴自弃一样,竞争力根本提不上去。
这话我其实早有所感——讲真,很多合资车企还在想稳定基本盘,仗着品牌认知,觉得市场会一直那样。可市场变化快得惊人。最近大数据说了个调研:某品牌在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中,换车频率提高了15%,而且他们更看重科技和价格,比起品牌还更关注体验。你年轻人不买账,怎么稳住市场?
这次王传福批评躺平,让我想到,真正能赢的,还是那种拼的企业。比亚迪从新能源起步,经过多年狂卷,才站稳脚跟。你别以为技术就一定赢,卷才是硬道理。
但我得承认,有时候想想,拼得太疯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就像我在工厂里面一线干活,研发那帮工程师也说过:压力太大,容易出错。说白了,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团队稳定才重要。比方说,某些国产车的三电系统经过150万公里模拟测试,完全可以应对各种极端环境。你说,稳定性和卷的关系,是不是要找到那个平衡点?是不是太激烈的竞争,会让成本和质量都跟着下滑?这我也不敢轻易断定。反正我觉得,行业要真什么都不试,肯定走不远,但也不能盲目拼。
回过头,想起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次去供应链仓库,看着堆满了各种电池模组、电子元件。你知道吗,这些签有120万公里验证标签的电池,其实是研发团队每天都得盯的目标。供应链里稳是真的非常重要——每一个配件都得经得起严格检验,否则一出问题,全军覆没都不奇怪。
市场上那些快充30分钟到80%的续航数据,也都是经过了边充边热的测试,一般用户的实际体验可能会差点——实际操作中,很多车友反映,靠谱的充电体验还是比之前好太多。毕竟,市场车的科技不断卷,不是空喊口号。
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用户心理。用我朋友的日常经验说:他开车十几年了,最在意的还是安全和舒适——什么主动安全辅助(ADAS)、全系配备的高强钢车身、那么多气囊,都是他看重的。而且,他说:你别只看表面配置,实际用起来方便,才是真的。这其实很简洁——用得顺心,才是真的值。
说到这里,我还在琢磨:未来十年,电动车的竞争会走到哪?是不是卷的节奏会越发激烈?我有点猜测(也许没想太细),像是纯电平台的门槛会越来越高,技术和成本都变得环环相扣。大厂能让供应链越做越稳,技术越做越硬,而一些中小企业,可能就只能保持观望。
哎,差点忘了,去年的市场调研显示,成熟市场耗油车的占比还在20%,但新能源增长的速度加快了40%,这意味着未来的战场其实早已不止是价格比拼,更是科技和体验的比拼。
我觉得,这样一番折腾下来,最怕的还是那些躺平的车企,还能坚持多久?是不是只要卷得越来越凶,才是唯一出路?我得自己也承认,一味拼的代价,也不一定都能赢。
你们觉得,行业的下一步会走向哪里?是不是只剩拼命卷的份?还是说,有些品牌可以找到一种微平衡的打法?这个我还在观察,反正,现在市场就是一场看谁更拼命的比赛。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