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电动车“零容忍”整治全面开启,买车“3不要”+骑车“6禁止”成为安全守则,违规必被处罚,提醒市民牢记防踩雷

看到电动车越来越像全民跑腿的队伍,确实令人有点担心。这次零容忍行动真像给这个行业打了一记强心针,但我感觉啊,背后有点复杂的味道。

昨天和一位修理工聊起,他说:今年换电池的用户明显多了,尤其是超标电池,那叫一个频繁来电修。我心里就琢磨,这不光是监管加强的问题,供应链上的杂货铺也得作用突出了。大部分就像买菜一样,买超标电池、改装提速装饰,成本低得离谱,可安全隐患一堆,出点问题根本不可能有人愿意担责。

2023年10月电动车“零容忍”整治全面开启,买车“3不要”+骑车“6禁止”成为安全守则,违规必被处罚,提醒市民牢记防踩雷-有驾

你问我:这个价格大战会不会让真的好车都变得难买?估算一下,合规的低速电动车在正轨渠道售价在3000—5000元区间,样本少(估算),但大部分质量都还算过得去。可问题是,很多地下渠道的车,便宜到让人怀疑生活的底线——2000以内就能搞定一辆挂名合规车,实际上水货不少。

说到对比,就拿两款售价差不多的电动车一比吧。那辆国产品牌的快充、电池用料扎实,虽然动力温和,但你要想加个提速装置,几乎不可能,因为硬件锁死得死死。而另一款某些低端货,内部结构就像拼装玩具,拆装极易,改装更方便,也恰巧偏离了监管的底线。这就让我苦笑着想:所谓安全车,其实到头来也得靠车本身设计,不能全靠后天擦皮肤。

2023年10月电动车“零容忍”整治全面开启,买车“3不要”+骑车“6禁止”成为安全守则,违规必被处罚,提醒市民牢记防踩雷-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疑问:为什么没有更多的标杆企业出来,主动推行安全第一的改装和供应链管理?或许,他们对风险的认知还没这么火,或者说,市场上的小作坊实在太多,监管再严也堵不住打擦边球的商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感觉好多环节都像拆弹游戏。你会不会觉得,虽然监管听起来很严,但实际操作中那些空档其实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呢?偷换概念的广告,欺骗消费者选购超标车,但买到手后上牌被卡的局面——这场监狱式管理,谁受益,谁受害?消费者最受伤。

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电动车百公里电耗1.5元,产权运输和维修折算下来,月跑1000公里,电费成本就得150元。廉价牌子用料和电池不耐用,可能续航差得多,实际用下来,耗电更贵,甚至你们花的还比别人多,只是买了个形象。我估算(体感/不准确),大概去年一线城市开过快充的正常电动车,每月维护升级、充电卡、可能合计也得几百元。

2023年10月电动车“零容忍”整治全面开启,买车“3不要”+骑车“6禁止”成为安全守则,违规必被处罚,提醒市民牢记防踩雷-有驾

你说:这次整治会不会逼着整车厂朝合规方向走?我觉得一定会,但路上反而可能产生更多黑车——那种随意拼装、改得乱七八糟的铁盒子车,更难追溯源头,也更难监管。

说到这儿,朋友打电话来:店里有辆合规的二手电动车,想看看。我心里一阵,还是得提醒:买车别只看表面价格,别轻易被低价风暴带偏。你要问,这样好不好辨别?我还能建议:实打实查身份证明、年检情况、配件标识,这些都比看的外表重要得多。否则的确容易踩坑。

嘿,有没有想过,为啥调控这么严,还是有人盼望车市少个规则?我猜测(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是一些商家还没做好转型准备,他们依赖的灰色产业链太根深蒂固,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超标车还能挂名出货?我还在琢磨,监管的痛点到底在哪儿?

2023年10月电动车“零容忍”整治全面开启,买车“3不要”+骑车“6禁止”成为安全守则,违规必被处罚,提醒市民牢记防踩雷-有驾

最后转个弯,刚刚有个市民说:我家那辆电动车,打算换一个新型号,品质控得严一点的。你是不是也会想,这个严的尺度怎么定义?我们都想着安全第一,但问题是,具体到每一辆车,究竟有多少安全门槛才算刚刚好?而且,骑车人是不是都能认真按照6禁止去做?问得有点远了,但每次在路上见到逆行者那一瞬间,我都会想:这车到底装了多少勇气?

看着那只停在路边的旧电动车,微微摇晃着,我觉得这些小事,才是真实的。你说,下次要不要试试带个头盔出门?我还真要考虑——毕竟,人家一罚,可能还要赔钱,但如果真出事,一辈子都算不完的代价。

2023年10月电动车“零容忍”整治全面开启,买车“3不要”+骑车“6禁止”成为安全守则,违规必被处罚,提醒市民牢记防踩雷-有驾

这辆车,是不是也像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小问题的隐患?很多时候,那个细节才决定了安全的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