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瘦身”三板斧:蔚来效仿学的会吗?

2025年5月23日,小鹏汽车公布的一季度财报引发行业关注。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家曾因“增收不增利”陷入困境的造车新势力,正通过一系列精细化改革逐步逼近盈利红线。而其竞争对手蔚来汽车,也在3月的一场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降本增效目标,试图复制小鹏的转型路径。这场以“瘦身”为核心的生存竞赛,正成为观察中国新能源车企战略转型的重要窗口。

小鹏“瘦身”三板斧:蔚来效仿学的会吗?-有驾

小鹏“瘦身”三板斧:从组织瘦身到运营提效

小鹏汽车的变革始于2022年。面对动力电池成本高企、供应链波动及消费端压力,公司启动了被称为“组织架构2.0”的调整计划。据公开资料显示,其核心举措包括:

研发端精准投入
2022年一季度,小鹏研发开支环比下降15.9%,但并非简单削减预算,而是将资源向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倾斜。例如,其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迭代速度显著加快,2025年已覆盖全国380个城市,用户渗透率超65%。

供应链深度整合
通过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小鹏实现了电池包成本同比下降12%。同时,公司推行“平台化造车”策略,使MONA M03等新车型的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75%,单车制造成本降低8%。

销售体系重构
小鹏将全国销售网络划分为12个“战区”,赋予区域团队更大定价权。2025年一季度,其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但渠道效率提升带动单车毛利环比增长9%。

小鹏“瘦身”三板斧:蔚来效仿学的会吗?-有驾

这些举措的成效已初步显现。2025年一季度,小鹏交付量达34561辆,同比增长159%;净亏损收窄至17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45%。更关键的是,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11.5%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5.5%,距离盈利仅一步之遥。

蔚来效仿之路:降本增效为何难以“抄作业”?

在小鹏财报发布同月,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内部讲话中坦言:“我们需要学习小鹏的精细化运营,但蔚来的包袱更重。”这种“包袱”体现在多个维度:

品牌矩阵的复杂性
不同于小鹏聚焦单一品牌的策略,蔚来构建了主品牌(豪华市场)、乐道(主流高端)和萤火虫(10万级小车)的三级体系。以萤火虫为例,其首款车型定价11.98万元,远低于蔚来主品牌40万元以上的均价。这种跨度导致研发、生产环节难以实现规模化降本。

重资产模式掣肘
蔚来坚持的换电模式虽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建站成本高企。截至2025年4月,其全国换电站数量达3300座,单站建设成本约300万元,年维护费用超10亿元。相比之下,小鹏超充站采用“合作共建”模式,资产负担更轻。

用户服务成本压力
蔚来以“用户企业”著称,其NIO House单店年运营成本超2000万元。尽管乐道品牌尝试简化服务流程,但主品牌用户的高期待仍制约着成本优化空间。

小鹏“瘦身”三板斧:蔚来效仿学的会吗?-有驾

行业启示:降本增效的“术”与“道”

小鹏的转型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精准降本≠盲目裁员
小鹏在2022年优化人员时,重点调整了非核心业务部门,但智能驾驶团队反而扩张30%。这种“有保有压”的策略,保障了核心技术竞争力。

规模效应需技术支撑
通过平台化造车,小鹏实现了“一款平台、多款车型”的快速迭代。2025年,其基于SEPA2.0平台打造的车型已占销量82%,显著摊薄了研发成本。

盈利模式创新
小鹏正在探索软件订阅服务。2025年一季度,其XPILOT智能驾驶系统选装率达68%,ARPU(用户平均收入)贡献超2000元,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蔚来的破局可能:差异化竞争中的平衡术

尽管全面复制小鹏模式存在挑战,但蔚来已在部分领域展现差异化优势:

换电网络的价值变现
通过与宁德时代、中石化等企业合作,蔚来换电站已吸引社会资本参与。2025年一季度,其换电业务首次实现单站盈利,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8年。

第二品牌乐道的潜力
乐道L60车型凭借“可换电、可充电”的灵活补能方案,2025年4月订单量突破1.2万辆,有望成为蔚来体系内首款盈利车型。

技术输出的新赛道
蔚来已与长安、吉利等车企达成换电标准合作,预计2025年技术授权收入将达5亿元,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

结语:瘦身之后,如何“健体”?

小鹏的“瘦身”与蔚来的探索,折射出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行业洗牌期的共同命题:如何在控制成本与保持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正如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所言:“减肥不是目的,健康才是。”对于所有玩家而言,降本增效终究是阶段性手段,而构建可持续的技术壁垒和商业模式,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在这场马拉松中,谁能将短期“瘦身”转化为长期“健体”的能力,或许将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分水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