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宣传遇侵权,军工IP成焦点,总部审批流程受关注

地板还未晾干,理想汽车的鞋印却已经踩在了上头。假如你昨天刚好路过长春航空展的展馆入口,应该会被那张视觉冲击力满分的宣传海报盯上一眼——理想汽车系列和歼-20、歼-10、空警-500等铁翅排排坐,比拼谁的线条更霸气。上头还赫然印着“与国同梦·与家同行”,很有“我们都很中国”的气势。

只是,这种阵容合影,舞台下坐的观众都心里明镜似的:热血归热血,这些主角的出现条件,是真金白银都很难砸下来的。

这场“先斩后奏”的演出没维持多久。中航工业发了封函:海报属于未经授权的侵权和虚假宣传,速速下架、道歉、沟通。理想的公关反应也比我办公室里凌晨两点的尸检解剖还要快,立刻回应——说是地方销售公司“自作主张”,并且已下架、正在与权利方交涉。

现场是个什么情况?表面看不过一张宣传图,核心其实是一条贯穿现代商业的“禁区”:参与权不等于商用权。

路人甲可能一脸懵:你既然能进展馆,怎么还不能用展馆里的元素来做宣传?专业圈子里,这种混淆算是“幼儿园级别”的知识产权误区。航空展主办方、地方政府、承办公司,给你票子让你进展台,是参与权——有如让你进厨房学做菜。但你想把厨师长的脸印到酱油瓶上,却得“厨师长、集团董事会、宣传部、真章”一关不少。如果你只跟食堂的小厅经理打个招呼,就敢煎成招牌菜,出事基本都要你自己买单。

理想汽车一年的营收够养活一个小型国家,品牌和法务体系不至于连这个都不懂。如果真像他们自己说的,是地方销售自作主张,那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就是“总部规矩没立牢”。敏感元素一律报总部审批,这应该是各大上市公司的底线流程。再不济,大型活动、重要联合营销,总部专业团队的邮件里少不了风险前置提示。规矩没扣紧,地方小团队就容易上头,谁不愿意先“作点大新闻”博上热搜?

当然,也不排除“替身”现象:某些展会服务商“自信爆棚”,觉得会场内元素都归自己安排,随手交了素材、P了张合影,理想销售跟着拍大腿。只不过,这么多年,在国内广告圈里做的,真没见有人用军工IP用得这么“自如”。毕竟广告法都写得清楚明白,“广告主承担主要责任”。(企业间的锅,甩给供应商法务届不认。)

事情发展到现在,公众看到的,其实只有冰山一角。军机、军舰、军装这些元素,属于最高敏感区的国家品牌资产,授权难度堪比买彩票中大奖。央企集团以下的单位手里没这个权限,省市展会承办公司属于“借用场地”,连拍胸脯打包票的资格都没有。这些规定,在业界几乎属于“过目不忘型常识”。

历史上不是没人觊觎过军工IP。听说过某广告主花钱进军营拍了照片,最后成片被全部毙掉;也有民企先斩后奏自制周边,换来一纸“终身拉黑”通知。归根结底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谁该用、怎么用、用到哪一步,都得凭央企那个独家红头文件说话。

得承认,吃螃蟹容易,买单的概率更大。理想这次,成了帮同行们交“学费”的反面教材。当下社会讲“复合型人才”,法务、品牌、渠道、供应链,哪块掉链子都能出大事。事后加班补救,不如事前风险排查。遇到敏感元素,及时拉警报,既是职业自保,也是规避祸端的“自救指南”。

说远点,这事也不是只跟某一家车企有关。科技和军工的“情怀”边界在哪里?商业能不能用家国叙事制造共鸣?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标准答案。但就现实来看,越是带有公共色彩、高敏属性的事物,越应该敬畏规矩。

有朋友私下打趣,理想要真想拍军机,也得“等降落,不如等升天”。这种冷笑话里带点残酷味道。律所那帮同事大概又得多几个case分析。至于多少时候还能看见“军机+家用车”的梦幻联动?恐怕等航母驾驶培训班对公众开放还靠点谱。

理想汽车宣传遇侵权,军工IP成焦点,总部审批流程受关注-有驾
理想汽车宣传遇侵权,军工IP成焦点,总部审批流程受关注-有驾
理想汽车宣传遇侵权,军工IP成焦点,总部审批流程受关注-有驾

看多了权责边界、授权乱象,有时也会怀疑,现代公司那一套“归口、审批、流程”,有人骂繁琐,其实多少是替后人省麻烦。毕竟,一时脑门一热的创新热情,没准就能让上市公司整个公关部加班三天三夜,顺手在行业里立个新规矩。

这次理想的“联合出镜”,成了好一堂现身说法课。只是被谁上的课,学到多少,或许还得等下一个“螃蟹侠”现身。

最后,一个全民普法小问:你觉得,以“民族情怀”为营销噱头的边界,理想踩在了红线外,还是刚好踩在模糊区?品牌创新与权限合规,究竟谁的错容易被原谅,谁的锅注定要自己扛?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