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奔腾悦意07畅享版这个车,昨天刚在新闻里看到,价格10.98万。你知道吗?这个价格其实挺有趣的,和之前的心悦版(也就是150公里续航的那个)差不多,可实际上畅享版的纯电续航上升到了210公里(估算/体感,不一定准),多了几百块钱,体验差别可大了。这让我想到,许多消费者在买车时,常常只盯着价格这个点,殊不知续航、配置和使用场景才是真正决定性价比的核心。
我站在试车场边,注意到一位销售跟客人说:这车动力是1.5T的,最大功率110千瓦,比很多同价车都强。真的吗?那加速怎么样?客人还在犹豫,销售飘了句动力够用,日常城市应付没问题。说实话,动力表现我倒没细查,但心里就琢磨,1.5T + 168千瓦的电机,整合后应该挺顺畅,毕竟比纯燃油车多了个大电机,动力输出更平顺。
其实我印象中,市面上同价位纯电或插混车,纯电续航基本集中在150到200公里,少部分能到250,像这个悦意07的210公里,样本少,但算一个不错的尝试。问题来了。你会不会觉得,续航升那么多的舱内的舒适配置就被贱卖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版本取消了全景天窗和前排座椅加热,这对于冬天用车的用户来说,还是挺打击的。对比同级别一些国产插混,比如吉利的帝豪PHEV,配置可能更丰富,续航也差不多。
我在想,这个成本怎么调配的?能把电池容量从150提升到210,仅仅还是依靠压缩其他配置?有点像买手机,只看电池和芯片,忽略了屏幕和手感。这里,供应链的一点点博弈很明显。像电池,瑞浦兰钧提供的磷酸铁锂,这其实比较便宜也稳定,但性能略逊锂镍钴铝(NCA)那类型。要提性能,成本就得上去。可也不全是硬件,工艺和供应量都要考量——你也知道,芯片、供应链都很敏感,有时候一个零件供不上,车就卡壳。
我还在思考,除了续航,最直观的差异其实在驾驶感受。你说,小排量的220马力左右的引擎,又在混动车上结合成理想动力,额外的电机是不是让加速感觉更顺?我用感觉大胆猜测,基于那块30.9kWh的电池,估算纯电续航能达到210公里,百公里用电成本约在0.2元(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还是挺划算的。实际使用寿命和充电惯会影响这个数字。
白天试车过程中遇到一位修理工,他笑着对我说:这车充电快,67千瓦快充挺有用。我听后心想,快充的等候时间其实才是买插混车的真需求。你还记得以前开车加油,总怕排队等油吗?现在换个角度,快充似乎成了加油的新标准,但会不会一味强调快充,而忽略了车的耐用性?这其实挺难抉择的。
说到耐用性,我突然想到,供应链上短期内若电池大量缺货,或者成本持续拉升,车价能不能不涨?反正我觉得,车企总是巧妙地在配置空间里面做文章,有的把成本压在某个方面,结果牺牲了其他。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悦意07畅享版只能支持四颗超声波雷达,顶配才有两颗毫米波雷达,目标市场的利润考虑胜过全方位配置。你觉得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真不知道,未来新能源车型是否会越来越像生活中注重续航和性能的家用电器;毕竟,充电站铺得越厉害,这车越能放着充电用。可惜,现在还没有遇到真正智能的充电网络,全国连锁的快充站点,有时候还是不够密集。
对了,那个销售说:你要续航长,配置可以减,电池这些硬件投入多,这事儿就是这么说的。我笑着反问:那如果电池出了问题,可不可以找厂家赔偿,毕竟涉及售后?(这我其实没细想过)他没直接回应,只提醒我:注意质量,别只看续航。我心想,这句话倒挺有意思。续航长,买的人多,是不是潜意识里就觉得更能用?
想起朋友说的,车的舒适度,就是用料和配置的堆砌。而我心中有个疑问:是不是现在手机也一样?续航+性能,不断补足短板,可是真正能用着舒服的,反而是那些细节,像座椅的包裹感或是挡风玻璃的隔热性能。
这让我想起一台朋友刚换的纯电微车,续航虽然不长,但那座椅特别舒服,让我怀疑是不是材料用得更细心点。你会不会觉得,汽车的心,其实还藏在那些小细节里,而不是数字上的长短?
我曾经打算算算,按目前电池寿命70%的容量损耗计算,续航可能变少一半,那个时候买的车还能用吗?这,也是个不太乐观的未来设想。毕竟,没细想过,但我猜,车企一定会盯着这个问题,车主的心肝在哪里?也许只有时间和使用惯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别的车拉低配置来压缩成本,能坚持多久?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行业内以取舍来达到平衡的策略,合情合理。但真实体验,还是要用时间验证的。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车越做越像生活的助手,但也变得越复杂——就像一台微型家庭影院,里面全都是智能结构,到底用不用得了?这是个奇怪的时代。
我希望未来的车,不会变成一种看似智能、实则复杂的东西:比如快充+强续航的能不能像那句老话,用得顺手,才算真正值?
你说这样未来的新能源车,居然能长久用着舒服,是不是就代表了一点技术的温度?还是只是个遥远的梦?但这个温度,我猜,也藏在每次你打开车门时那一瞬间忽然闻到的那股熟悉味道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