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模仿日本策略,深耕日本市场,迈向全球新成功

当我们谈论起比亚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在国内市场上那个势不可挡的销量冠军,那个凭借技术和价格优势让传统车企感到巨大压力的行业巨头。

但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日本这样一个汽车工业极度发达、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极高的国家,比亚迪的故事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它不再是那个横冲直撞的“快公司”,而是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慢学者”,正在用一种近乎“入乡随俗”到极致的方式,尝试敲开这个世界上最难进入的汽车市场之一的大门。

比亚迪模仿日本策略,深耕日本市场,迈向全球新成功-有驾

要理解比亚迪在日本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先清楚日本市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这里的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比如丰田、本田、日产,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加上本土品牌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完善服务网络,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壁垒。

数据显示,所有外国汽车品牌加在一起,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还不到百分之二十,这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中是相当罕见的。

再加上日本社会对电动车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充电设施的普及也不如我们国内,这对于一个主打新能源的外国品牌来说,挑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就连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特斯拉,在日本也只能算是小众选择,月销量常常在两千辆以下徘徊。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自2023年初正式进入日本市场以来,交出的成绩单从数字上看并不亮眼:三年时间里开设了六十多家门店,累计销量七千多辆。

这个数字,用比亚迪内部人士半开玩笑的话说,“还不如国内海洋网一个小时卖得多”。

比亚迪模仿日本策略,深耕日本市场,迈向全球新成功-有驾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这个数字就断定比亚迪在日本失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种深思熟虑、极具耐心的市场渗透策略,比亚e迪正在用日本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重新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首先,比亚迪放弃了在国内常用的高举高打、线上引流的模式,而是选择了最传统也最能建立信任的方式——开设实体店。

而且,这个店的选址和设计都充满了学问。

比亚迪在东京的旗舰店,开在了寸土寸金的目黑区,周围是奥迪、玛莎拉蒂这样的豪华品牌。

这本身就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比亚迪不是一个廉价的闯入者,而是一个有品质、有格调的品牌。

店内的设计也完全看不到国内常见的各种促销海报和喧闹氛围,取而代之的是由日本本土设计师操刀的简约、舒适的空间,以浅灰色和木质元素为主,营造出一种让人放松、没有压力的环境。

墙上最显眼的海报写的不是优惠多少,而是一句环保口号“为地球降温1℃”。

比亚迪模仿日本策略,深耕日本市场,迈向全球新成功-有驾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尊重日本当地的审美和文化,先从视觉和感官上获得认同,而不是急于推销产品。

其次,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上,比亚迪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谦逊和智慧。

他们聘请的店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人,其中不乏有在特斯拉、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工作过的资深销售。

他们深谙与日本顾客打交道的分寸,电话回访不会过于频繁,营销语言温和有礼,一切都以不给客户造成困扰为前提。

在介绍产品时,他们不会像在国内那样,大谈特谈各种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将技术优势“翻译”成日本人关心的生活场景。

比如,他们会帮顾客算一笔经济账,详细对比纯电车与丰田、本田的混合动力车在充电、保养、税费等方面的长期使用成本,告诉他们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可能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

他们会用“充满一次电,可以从大阪开到东京”这样直观的方式来解释续航里程,用“行驶一百公里的电费,大约等于一杯咖啡钱”来打消人们对充电费用的顾虑。

更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敏锐地抓住了日本社会的特殊需求。

比亚迪模仿日本策略,深耕日本市场,迈向全球新成功-有驾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民众的防灾意识非常强。

于是,比亚迪便将车辆的对外放电功能(V2L)作为一个核心卖点来宣传。

这辆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移动应急电源,在地震导致停电的紧急情况下,它可以为家里的电器供电,解决燃眉之急。

这个功能在国内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配置,但在日本,它却能实实在在地击中消费者的安全感痛点。

这种因地制宜的沟通策略,远比单纯夸耀技术领先要有效得多。

最后,也是最能体现比亚迪诚意的一点,是对产品本身进行的彻底本地化改造。

这绝非简单地将方向盘从左边换到右边。

为了适应日本普遍存在的、限高1550毫米的立体机械停车库,比亚迪专门为日本市场将海豚这款车的高度从全球版的1570毫米降低了2厘米。

比亚迪模仿日本策略,深耕日本市场,迈向全球新成功-有驾

为了这短短的2厘米,背后需要对悬挂系统等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校,投入的成本和精力可想而知。

此外,他们还注意到,许多欧洲品牌的右舵车虽然方向盘在右边,但转向灯拨杆依然按照国际标准放在左侧,这与日本司机长久以来的驾驶习惯相悖。

比亚迪则细心地将所有在日本销售的车型都改成了转向灯在右、雨刷在左的布局,完全贴合本土习惯。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体现了一个品牌对当地市场的尊重和用心。

而比亚迪在日本下的最大一盘棋,是宣布将为日本市场专门研发一款K-Car,也就是日本独有的“轻型汽车”。

这种小巧、省油、享受税收优惠的车型,占据了日本新车市场近四成的份额,是日本汽车文化的象征。

一个外国品牌,愿意投入巨额研发资源,去打造一款只针对日本市场的主流车型,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产品本地化”,而是表达了一种想要深度融入、长期扎根的决心。

当比亚迪亚太区的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用流利的日语喊出“All for Japan”(一切为了日本)的口号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日渐成熟的身影。

它明白,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而是学会用对方的语言、对方的思维、对方习惯的方式,去赢得信任和尊重。

这或许是一条更慢、更艰难的路,但对于想要在汽车王国日本站稳脚跟的比亚迪来说,这无疑是唯一正确的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