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

吉利星愿的单车生产成本,被DeepSeek给算了个明明白白。

不是八卦,不是传闻,而是基于供应链数据、行业报告和专业分析模型得出的数字——甚至细到电池、架构、零部件供应商的拆解。

这事一出来,行业内外都炸了锅,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谁的成本结构、利润空间被看穿,谁就等于在牌桌上裸奔。

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有驾

DeepSeek的这次“算账”,并非一时兴起。

背景是今年2月6日,吉利官宣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完成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并不只是“合作个接口”那么简单,而是算力与数据的深度结合。

DeepSeek有庞大的推理与分析能力,又能调用公开行业数据、供应链信息,再套上自家算法模型,像抽丝剥茧一样,把一辆吉利星愿的成本拆解成一份可以直视的账单。

时间点虽然没明确,但显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

拆解的逻辑很硬核。

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有驾

比如电池成本,参考的是宁德时代的公开价格;整车架构用的是吉利GEA平台,其规模化效应意味着摊薄了不少生产成本;再往下细分到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行业分析师的拆解报告则提供了关键补充。

不同信息像拼图一样被拼在一起,最后得出一个成本范围。

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比如碳酸锂就像过山车,涨跌能直接撬动整车成本曲线;再加上产能爬坡的速度不同,最终的单车成本还会有浮动。

这事为什么让人觉得刺激?

因为成本是车企的底裤,尤其是在当前这种价格战全面升级的年份。

8月初,比亚迪甩出了覆盖王朝、海洋两大系列22款车型的限时补贴,最高降幅5.3万元,直接引发了行业的价格寒战。

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有驾

有人说,比亚迪这是在“用利润换市场”;也有人反问,如果它的成本控制得足够好,这其实就是刀刀到肉的进攻。

再看吉利星愿——A0级纯电轿车,小车,但在新能源浪潮中是个战略棋子。

如果成本被算得足够精准,竞争对手会立刻知道它的杀价极限,战局很可能因此改写。

其实,成本管控本身就是一家车企最硬的护城河。

特斯拉在2020年用一体化压铸技术,把ModelY后车身的大量零件合成一整块,减少了装配工序,省下了人力物力,效率飞升,成本直降。

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有驾

比亚迪则是另一条路,靠垂直整合供应链,自研电池、电机、电控——刀片电池不仅便宜,还提升了性能和安全性,让它在价格战里底气十足。

这些都是行业的活教材。

吉利星愿成本被扒,就像一场考试,答案卷子被递给了其他学生。

我在想,DeepSeek这类模型的存在,会不会让未来的商业竞争进入一种“全透明”时代。

信息差曾经是利润的来源,而AI的渗透正在快速消灭这种差距。

就像它公布的V3/R1推理系统成本利润数据一样——光算力租赁成本是2美元/小时,理论日成本8万7千多美元,日收入56万多美元,利润率545%。

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有驾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炫耀,而是赤裸裸告诉你:计算的能力,已经强到能把复杂产业链当作数据模型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然,数字背后还有人心。

想象一下,吉利的成本分析师看到DeepSeek的模型结果,心里大概是又敬又怕。

敬,是因为对方算得准到让人无法否认;怕,是因为这意味着竞争对手、投资人、甚至普通消费者,都可能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星愿”这款车。

而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每一分成本优势都是血淋淋换来的。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一个老场景——菜市场的摊贩,习惯看一眼对手的标价,再决定自己要不要降价。

吉利星愿单车成本被DeepSeek算出,行业震动不止于数字-有驾

不同的是,现在的“对手”,是能瞬间扫描你全部进货渠道、加工费用、人工成本的AI。

你以为自己收得很紧的商业机密,可能只是对方算法里的一个变量。

这样的时代,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后背发凉。

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前7个月,产销量双双突破820万辆,渗透率达到45%。

看似繁荣的背后,是无数企业在刀尖上跳舞——为了抢市场,要舍得降价;为了降价,要拼命压成本。

DeepSeek的这次算账,不过是把这场暗战用数据呈到了台面上。

但它的意义可能比想象中更大:当技术能轻易拆穿商业秘密,那车企的竞争方式,或许真的要彻底变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