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想吗?全球销量曾超丰田的日产,现在连供应商的钱都发不出来了。
不是没钱,是要拖三个月才给,还得“自选方式收款”:
——要么你等,我付利息;
——要么你找银行,我以后还银行的钱。
一天亏1.1亿,血裁2万人、砍掉7家工厂、信用评级跌入垃圾级……
“车圈恒大”,真不是骂它,而是它正一步步走进那个泥潭。
曾经的日系巨头,为何混到靠“拖账自救”?
它的希望,真如所说,还在中国吗?
一、日产出事,不是偶然,是“十年错判”积攒的后果
你或许还记得,日产曾是家用车的“性价比王者”。
轩逸、奇骏,一度霸榜销量冠军,和丰田、本田并称日系三强,在中国卖得比谁都猛。
可一切从他们“造三缸机”开始,开始走偏。
在全球推迟电动化,错过转型最佳窗口;
在中国市场对国产新能源车崛起反应迟缓;
继续押注“省油+皮实”,却忽视智能化需求;
眼看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理想抢占高端与智能市场,
日产却在“混动没搞清,电车没搞成”的犹豫中迷路了。
2023年销量腰斩到69万辆,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崩盘的信号。
二、“供应商不发钱”背后,是自由现金流的硬伤
根据路透社曝出的内部文件,日产正在给欧洲供应商下“二选一”难题:
延期两三个月付款,给你利息;
或者找银行给你钱,日产以后还银行。
听起来像某些房地产公司熟悉的招式吧?
这正是日产“现金流焦虑”的真实写照。
你可能以为日产账上还有1093亿人民币的现金,怎么会缺钱?
但请注意:
截止2025年3月,日产有348亿元债务到期;
其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为负273亿人民币;
评级已被三大评级机构降为**“垃圾级”**,借钱更难,成本更高。
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压供应商”“砍员工”**来自救。
但这会带来什么?
供应链动荡、交付延期、员工流失、品牌口碑下降——是恶性循环。
三、“一天亏一个亿”,新CEO上任就是开刀
4月刚上任的新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号称日产最年轻掌门人。
上任不到60天,直接上刀山:
裁员2万人,占总员工数15%;
关闭全球7家工厂;
停建电池工厂,终止旧项目;
希望削减约250亿人民币开支。
但问题是,这刀砍下去,真能救得了日产吗?
历史上,靠砍成本起死回生的车企并不多。
裁掉的,是经验、体系和供应链信任;
流失的,是时间、口碑和人才红利。
日产这把刀砍得干净,但也砍掉了它赖以“平稳转型”的最后一点缓冲。
四、“日产靠中国市场自救”靠谱吗?
日产如今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市场。
他们做了三件事:
放权中国本土团队,自主决策车型规划;
牵手Momenta,发力智能化辅助驾驶;
推出纯电轿车东风日产N7,打价格+智能组合拳。
N7成绩不算差——45天交付超万辆,售价11.99万起。
在合资电车中还算亮眼,但跟国产新能源一比,仍旧“毫无爆点”。
比亚迪、哪吒、极氪,哪个不是**“15万级智能爆款+高配高能”**起步?
而日产的电车,没有极致的智能体验、没有超高能效、没有技术领先,
最多只是“不难看”“不算贵”“还能开”。
靠这样的产品线复活?太理想主义了。
五、日系“三强”都在下坡,日产危机,是合资车集体宿命?
日产不是个例,丰田、本田也正在快速失去中国市场:
丰田多次被国产车碾压,降价也保不住销量;
本田电车被吐槽“像油改电”,几乎卖不动;
广汽丰田裁员、广本合并业务,日系车“雪崩感”明显。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问题惊人一致:
对智能化、电动化的误判;
对本土用户需求的轻视;
对新竞争格局的迟钝;
而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内卷、最激进、最用户驱动的车市。
这里不认“情怀”,只认“技术力+用户体验+价格杀伤力”。
日产想靠“打情怀”或“温和降价”来翻盘,
很可能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进化速度。
是日产之殇,还是整个旧秩序的坍塌?
日产的危机,不是孤立事件。
它是整个“旧世界车企”向新技术迁移中最真实的挣扎。
从巅峰走向边缘,仅仅用了三年。
日产曾经所代表的那套“皮实省油+大厂背书”的逻辑,正在被**“智驾+体验+性能/价格比”**彻底取代。
而今天的日产,还能不能学会重新赢回用户的方式?
不是裁员能解决的,是**观念和体系的更新,**才决定它有没有明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