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拆解红旗车震惊,中国发动机技术突破,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轰动的事,让不少关心国产车的朋友们都觉得提气。

这事儿得从咱们的邻国日本说起。

大家知道,日本在汽车发动机这块儿,一直是世界顶尖水平,像丰田、本田这些牌子,发动机技术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资本。

日企拆解红旗车震惊,中国发动机技术突破,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有驾

所以,他们看别家的发动机,眼光自然是相当挑剔的。

就在不久前,一些日本的汽车工程师私下里聊天,聊到咱们的红旗H9上那台3.0T V6发动机,话里话外还带着点审视和怀疑。

他们觉得,中国能造出这么大排量的发动机,但稳定性和耐用性怎么样,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甚至有人断言,这发动机顶多跑个五年就得大修。

这种看法,其实也代表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界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核心技术领域的一种普遍印象。

然而,事实有时候比戏剧更有说服力。

没过多久,一辆崭新的、从出厂到运输全程密封的红旗H9,就被送进了日本一家专业的汽车研究机构。

接下来,就是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拆解。

这可不是咱们路边修理厂叮叮咣咣地拆,而是在高度洁净的无尘实验室里,由十几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着各种精密仪器,小心翼翼地进行。

他们把整个发动机吊装出来,然后一层一层地分解,每一个螺丝、每一个部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台精密的外科手术。

当发动机的缸盖被最终打开,内部结构完全暴露出来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安静了。

日企拆解红旗车震惊,中国发动机技术突破,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有驾

首先让他们感到震惊的,是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咱们普通人开车,只知道踩油门车就走,但油是怎么进到发动机里烧的,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红旗这台发动机用了一套非常先进的高压直喷技术,它的喷油嘴上有很多个微小的孔。

它的作用,就好比一个顶级的香水喷头,能把汽油雾化成直径只有20微米的颗粒。

20微米是什么概念?

比我们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好几倍。

这样做的好处是,汽油和空气能混合得特别均匀,燃烧起来就特别充分,几乎没有一点浪费。

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发动机的热效率非常高。

经过现场仪器的精密测量,这台国产发动机的热效率,竟然比以技术著称的同级别德国豪华品牌发动机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

在发动机领域,热效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极其困难,这3个点的领先,背后是难以想象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

日企拆解红旗车震惊,中国发动机技术突破,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有驾

如果说喷油系统只是让他们惊讶,那接下来看到的冷却系统,就让他们有点看不懂了。

在发动机复杂的冷却水路里,他们发现了四个可以独立控制的阀门。

这又是什么“黑科技”?

后来了解到,这叫“智能水温控制系统”。

这个系统特别聪明,它就像给发动机请了个贴身管家。

比如在咱们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冬天,车刚启动时,它会关闭大部分水路,让冷却液先在发动机最核心的部位小范围循环,这样发动机就能很快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不仅能省油,还能大大减少冷启动时的磨损。

而到了夏天,在高速上长时间行驶,发动机温度升高时,它又能把所有阀门都打开,让冷却液全力循环散热,保证发动机不会因为过热而“没劲儿”。

这个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涡轮增压发动机普遍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看到这里,一位原本抱着学习甚至“找茬”心态的日方研发负责人,只能无奈地感叹,这套技术组合,在他们的计划里,还仅仅停留在电脑里的PPT阶段。

那么,红旗的这项技术到底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呢?

当然不是。

日企拆解红旗车震惊,中国发动机技术突破,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有驾

任何技术的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咱们可以回头看看红旗这几年的发展路径。

就在几年前,红旗H5搭载的1.8T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还在8升以上,在同级别车型里并不算特别出色。

但从那以后,红旗在动力总成上的投入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到了H9这台3.0T V6机械增压发动机,动力参数达到了283马力、400牛·米,性能非常强劲,但它的实测综合油耗,反而降到了7.3升左右。

排量更大,动力更猛,油耗反而更低,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

后来,红旗更是推出了用在顶级车型L5上的6.0升V12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升功率,也就是每一升排量能发出的马力,已经达到了世界超豪华品牌的水准。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没有什么秘密,靠的全是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苦干和“死磕”。

据了解,为了把发动机的喷油压力从250帕提升到行业顶尖的350帕,红旗的动力团队在长春零下三十度的冬天里,连续测试了七十多天。

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气门角度,让进气和排气效率更高,他们在夏天跑到零上四十度的黑河试验场,反复试验,甚至不惜砸坏了二十多台宝贵的发动机样机。

日企拆解红旗车震惊,中国发动机技术突破,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有驾

有位项目负责人半夜在朋友圈感慨:“为了把油耗再降低0.1升,奖金没多多少,头发倒是掉了不少。”这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换来的成果是全世界都看得到的。

当这份详细的拆解报告和数据传回欧洲,最先有反应的,反而是那些汽车工业的“老牌贵族”。

德国的博世、大陆这些顶级的零部件供应商,一改往日的姿态,主动派高管上门,希望能在发动机热管理等核心模块上与红旗进行联合开发。

更有意思的是,一家乌克兰的重型卡车改装厂,竟然一口气下了500台红旗V8发动机的订单,他们买回去不是为了装在轿车上,而是要用在重型卡车上作为辅助发电机。

这说明,中国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跨界领域的认可。

市场的反应最直接,红旗的海外订单量,在一年时间里翻了好几倍,从三百多台猛增到一千七百多台。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有差距。

比如在控制发动机噪音和振动(NVH)方面,红旗的这台发动机还是要比日系顶尖水平略高一点;在涡轮介入的响应速度上,也还有零点几秒的提升空间。

但这种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就像红旗内部说的那样,我们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弯道超车”,只要在直道上加速足够快,同样能实现超越。

这场由日本同行发起的拆解,最终成了一场对“中国智造”的免费宣传,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心脏,已经跳动得如此强劲有力。

而最新的消息是,红旗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代的4.0T混合动力系统,预计几年后就能和大家见面。

到那时候,再拆开一台红旗车,人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更加自信的中国汽车工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