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远程锁车,因车主未换电池,智能管理引发用车信任考验

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值得拿出来捋一捋。

说的是一位广汽埃安的车主,车开得好好的,突然就被厂家远程锁定了,直接变砖,理由是“电池故障”,建议他拖车去店里检修。

车主觉得很冤,车才跑了不到三万公里,续航也正常,怎么就非换电池不可了,而且还是用这么强制的手段。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骂什么的都有,主要火力集中在“厂家凭什么锁我花钱买的车”,这个角度很符合直觉,也很有共情。

广汽埃安远程锁车,因车主未换电池,智能管理引发用车信任考验-有驾

但我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骂厂家霸道这个层面,有点浪费这次讨论的机会。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维权事件,也不是一次孤立的企业傲慢操作。

它更像一个信号,一个冰冷的、坚硬的“路标”,指向了一个我们大多数人还没完全意识到的未来:一个“所有权”正在被悄悄瓦解的时代。

我们先来算笔账,一笔关于“所有权”的账。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买个东西,比如一台电视机,付了钱,搬回家,这台电视机就是我的了。

我想什么时候开,想看哪个台,甚至我想把它拆开研究里面的零件,都是我的自由。

这是典型的“资产所有权”逻辑,简单、清晰。

后来有了互联网,我们开始买软件。

最早是买一张Office的光盘,装在电脑里,这套软件好像也是我的了。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不对劲。

软件需要激活码,重装系统可能就失效了。

再后来,Office变成了Office 365,Adobe全家桶变成了按月订阅。

你不再购买软件,而是购买“使用权”。

你电脑里的那个软件,本质上只是一个客户端,一个让你接入服务的入口。

一旦你停止付费,这个入口就会被远程关闭。

你看,从“买断资产”到“租用服务”,这个转变在数字世界里已经完成了,我们也都习惯了。

没人会因为Office 365到期后打不开Word文档,就去告微软侵犯自己的财产权。

因为契约很清晰:我付的是月租,不是买断的钱。

现在,麻烦来了。

这个“租用服务”的逻辑,正在从无形的软件,悄悄渗透到我们花大价钱购买的、有形的、沉甸甸的硬件上。

广汽埃安远程锁车,因车主未换电池,智能管理引发用车信任考验-有驾

汽车,就是最新的一个战场。

我们以为自己买的是一辆车,一个由钢铁、电池、沙发和轮子组成的“资产”。

但在厂家眼里,我们买的可能只是一个“轮式智能终端”的硬件部分,而驱动这个终端运行的软件、数据和云端服务,我们只有“使用权”。

这次的锁车事件,就是这个底层逻辑冲突的一次总爆发。

车主认为:“我付了十几万,买下了这堆硬件的所有权,它就是我的。就算电池有问题,也应该是我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去修,怎么修。你厂家最多只能建议、警告,但绝不能在我不同意的情况下,剥夺我对我的资产的使用权。”

而厂家的潜台词可能是:“你购买的,是一个包含硬件、软件和持续数据监控的整体出行解决方案。我们的后台数据显示你的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基于我们的服务协议和安全责任,我们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暂时中止你对该终端的使用,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更严重后果。”

发现没?

双方的对话,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一个谈的是物权法,一个谈的是服务协议(EULA)。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深刻的商业模式革命。

传统车企的利润,主要来自卖车和售后维修,是一锤子买卖。

而新能源车企,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互联网基因,它们更渴望建立一种持续的、可订阅的、可控制的用户关系。

OTA升级、自动驾驶订阅、车载应用商店……这一切商业构想的基础,都建立在厂家对车辆拥有最高控制权之上。

远程锁车,不过是这种最高控制权的一次极端展示。

它向所有用户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买回家的那辆智能汽车,可能永远不完全属于你。

它的一根数据线,永远牵在厂家手里。

今天可以因为“电池安全”锁你,明天就可以因为“金融贷款逾期”锁你,后天甚至可以因为你使用了“非官方认证”的充电桩而限制你的充电功率。

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农业机械领域,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早就因为通过软件锁定拖拉机,禁止农民自行维修而官司缠身。

农民们花了几十上百万美元买的拖拉机,想换个零件,对不起,必须去官方授权店,用官方认证的配件,付高昂的维修费,否则系统直接给你锁死。

广汽埃安远程锁车,因车主未换电池,智能管理引发用车信任考验-有驾

这就是著名的“维修权”之争。

汽车行业,正在重蹈覆覆辙。

所以,回到广汽埃安这件事上,我们真正要算的,是三笔账。

第一笔,是用户的“金钱账”。

我花了买断的钱,却只得到了一个附带苛刻条件的使用权,这在商业上是否构成“货不对板”?

我的资产价值,因为厂家的远程控制能力而大打折扣,这个损失谁来承担?

第二笔,是厂家的“风险账”。

厂家声称这是为了安全。

好,我们假设电池真的有风险。

那么,这种单方面的、强制性的锁车行为,与它可能避免的潜在风险之间,是否符合比例原则?

有没有更温和、更尊重消费者权益的方式?

比如持续高频预警、限制部分功能而非完全禁用?

为了规避自己万分之一的责任风险,就给用户造成百分之百的不便和资产冻结,这在道义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第三笔,也是最重要的一笔,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账”。

我们是否愿意生活在一个所有智能设备——从汽车到冰箱,从门锁到电灯——都可能被厂家随时“接管”的世界里?

当所有权被服务权全面取代,我们消费者的地位,会不会从“上帝”彻底沦为被数据和算法精准控制的“数字农奴”?

这件事,最终大概率会以厂家道歉、补偿、给车主解锁告终。

但那个被按下的“远程禁用”按钮,已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它暴露了智能时代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块巨大洼地。

法律和监管,显然还没跟上技术的脚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除了吃瓜和跟着骂几句,或许更应该借此机会重新思考一下: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拥抱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时,我们到底让渡了哪些权利?

以及,这些让渡出去的权利,有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这条底线,今天可能关乎你能不能开动自己的车,明天,就可能关乎更多。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