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有个挺现实的问题摆在日本面前,可他们一点也不打算接受。
以前,日系车曾经是不少人心中的首选,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和德系车在质量和服务方面一较高下。
新能源崛起之后,德国车企经历了一番波折,但依然稳步前行,而日本车企却频频错失了抢占先机的好时机。
手头都握着先进的技术,可为什么在行业大变革时,南辕北辙呢?是不是说,燃油车时代那套成功的套路变成了转型的绊脚石,还是说他们对中国这个全球重点市场的判断出了差错?
新能源时代的“累赘”
那会儿,日本车企靠丰田、本田搞得风生水起,能横扫全球,靠的可是“垂直整合”这招猛料。当时他们不光自己造车,还把汽车用的马达、玻璃,甚至坐垫的技术都握在自己手里,真是全链条掌控得挺死。
这种玩法的优势简直不用多说:不仅把成本压得低低的,产品质量控制也更加严谨。就像丰田的“精益生产”那样,连一颗螺丝都在自己手里把控着。在燃油车技术还算稳定的那会儿,这套策略简直就是对手的致命一击。
那会儿,欧洲市场特别流行这个思路,尤其是德国的车企,他们走的路径就完全不一样,偏偏去搞“模块化平台”这套东西。
就比如大众早些年搞的MQB平台,一个平台搞得多多,能出轿车、SUV、MPV这几样,不同品牌、不同档次都能用上。
那会儿不少人觉得这种套路“不够细致”,可谁也没想到,这反倒为后头的电动化提前铺好了路。
模块化的关键就在于“灵活调配”,一旦要搞电动车,只要调换掉燃油动力的组件,换成电池和电机,立马就能搞出新车型,省掉了从头开始的繁琐步骤。
日本车企的“垂直整合”在稳定发展时可是杀手锏,可一遇到行业变革,就变成了负担。
他们在燃油车整个产业链上投入了几十年的真金白银,要是突然转做电动车,之前的发动机生产线和变速箱技术也就等于是白白浪费掉了。
这种“沉没成本”的顾虑,搞得他们在转型的时候,总是踌躇不前。
看看德国车厂,早些时候他们没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模块化的灵活性反倒变成了他们的优点。
就像走路一样,那些习惯走直线的人,一转弯就会跟不上节奏。相反,平时经常灵活变换路线的人,遇到岔路时就会自如应对。
等到新能源时代到来时,德国能有多少机会顺风顺水地赶上快车,而日本可能还得从零开始铺路,奋力驶向未来。
新能源核心战场
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焦点,当然非中国莫属。
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车辆占比已经超过了40%,换句话说,每卖出10辆车中,就有4辆是新能源的。
在这个市场里,车企的选择几乎能左右它们的未来走向,而日本和德国的车企在这方面的表现,真是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截然不同的局面。
德国的车厂很早就明白了中国市场的套路:想要搞电动车,得先把供应链搞定,再搞本地化操作。
像大众早在2018年就与宁德时代合作搭建了电池工厂,目的就是把电池的成本给压低点儿。
宝马、奔驰也都把电动车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主要是为了顺应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调整车载系统和续航表现。
以大众ID.3为例,刚开始因为车载系统不好用,销量一下子就掉了,后来他们加快了优化和改进的速度,现在每个月的销量都能保持在一万辆以上。
宝马iX3更是成了豪华电动SUV里的热卖款,到了2024年,销量已经超过了8万辆。
至于日本车企嘛,总感觉他们好像还没把握住咱们中国市场的节奏和脉络。
他们全都放在氢能源上,尤其是丰田,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占有了六成以上的氢燃料电池专利。
这项技术的确挺有看头的,可惜的是,中国在氢能源这条路上并没有下苦功夫。
到了2024年底,全国能用的加氢站大概就两百多家,而充电桩却有四百多万个。你要是买了氢能源车,去哪儿加氢倒成了个大问题。
看日本品牌的电动车,要么续航不够给力,要么设计不太符合咱们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要算整整一年的销量,反倒比不过大众ID系列一个月的销售量。
由此可见,日本其实根本不了解咱们中国市场,这边从来不是比拼技术的地方,而是看需求怎么跟得上、怎么贴合的角度。
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所谓的“最尖端的技术”,而是“用起来方便、性价比高”的产品。
就算德国车企一开始技术不算最牛,但他们还是愿意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来调整策略,挺灵活的。
日本车企一直觉得“我有不错的技术,消费者自然会接受”这个思路,但在这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时代,这种想法可行不了。
“技术极致”到“战略适配”
如今,日系和德系车企的命运各不相同,归根到底不是技术上的区别,而是在战略眼光上的差异。
现如今,日本车企特别迷恋“追求尖端技术”,总觉得只要把某项技术做到极致,就能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燃油时代那会儿,日本车靠的就是发动机技术,成功击败了美系车。
到了新能源这块儿,行业的玩法都变了,从原来只靠“点对点”的技术突破,变成了“生态圈里头的协作比拼”。光有技术玩不转,还得顺应政策动向,把握供应链节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德国车企的强项,正好在于他们能做到“战略对路”。
他们并没有迷恋过去的燃油车技术优势,而是早早就看明白了电动化才是未来的趋势,就算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方向还是毫不偏离。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非常注重“开放合作”。不一定非得自己生产电池,而是选择和宁德时代这一大牌合作;也不一定非得自己研发车载系统,而是和中国的科技企业一道共谋发展。
这种“不拼全产业链垄断,只盯住关键环节搞控制”的策略,反倒更符合新能源时代的竞争节奏。
其实这事情给各行各业都敲了个警钟:没有啥永恒不变的成功诀窍,只有不断跟随的产业大势。
日本车企之所以在燃油车时代能闯出一片天,是因为他们的办法正好迎合了当时的需求;可到了如今的局面,却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他们一直固执地认为过去的那些经验就是万能的“真理”。
德国车企虽然转型没做到尽善尽美,但起码摆脱了过去的束缚。
将来的汽车圈儿,拼的不是谁专利多,而是谁能更迅速跟上变化,灵活调动策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