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装机量激增,禾赛靠什么又杀回第一

崩盘?激光雷达装机量激增,禾赛靠什么又杀回第一

01 说实话,前几年我真没觉得激光雷达对家用车有多重要。 当时身边不少朋友买新势力电车,聊配置就一句话,要不要加激光雷达? 有的说不装也能开,有的嫌贵,反正真掏钱的没几个。 可现在再问,大家的反应完全变了。

最近我一个熟人刚提零跑B10,落地12万多点,激光雷达直接标配。 他一脸得意和我吹,这玩意现在等于车圈的‘眼睛’,安全、辅助驾驶都靠它。 一时间不只是高端,连10万出头的车都不想‘裸奔’了。

最新的数据也挺吓人。 光2025年上半年,全国激光雷达整车装机量超过100万颗,同比又涨了71%。 行业里各种新车,都恨不得把‘我有雷达’写在车身上。 现在主流家用车,平均每六辆车里就有一辆上了激光雷达。 比两年前翻了三倍多。

敢这么疯狂卷,厂商当然不是做慈善。 核心原因就是价格下来了。 2021年,一个主流车规级激光雷达动辄两三万块。 去年还要五六千美元。 现在呢,两千不到人民币就能拿下。 这速度,就像当年彩电、空调普及一样快。

02 但热闹归热闹,行业内的座次换来换去。 去年华为风头正劲,一度要反超。 现在2025上半年主雷达装机数据显示,禾赛回来了。 861,767颗主激光雷达里,禾赛装了284,399颗,33%份额,稳坐第一。 华为排在二,260,236颗,差不多30.2%。 第三是速腾聚创。 第四图达通刚过8%。 其他一大票连零头都不到,比酱油还酱油。

这个格局有啥说头? 头部效应更明显呗。 简单点讲,市面上叫得出名的车型,激光雷达基本就那么三家的货。 不论你是理想、小米、零跑、吉利、长安还是比亚迪,统统盯住头部牌子薅羊毛。 别说什么‘价格战’,本质上是技术门槛把场子收紧了。 谁家算法、工艺、稳定性做得溜,谁就能拿大单。 那些刚入行的小厂,说白了只能混个存在感。

我个人试过几款新势力的L2/L2+智驾,体验真不是只看硬件。 有的车‘啰嗦’,明明啥也没事突然警告;有的看着灵敏,实则误报。 这个时候高规格的主雷达就特别重要。 它不是说多装一颗传感器凑凑数,是决定能不能‘看得远,看得清,看得稳’的命根子。 禾赛的ATX算爆款了,最大测距200米,0.1度分辨,只能说媲美豪车用料。 功耗和体积做得小,好多车直接塞进挡风玻璃后面,不碍事。

03 再说一个大家可能忽视的点。 很多人信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也有人自信‘老司机’靠经验。 但真赶上大雾、暴雨、黑夜——这仨轮流上,普通的辅助驾驶直接废掉一半功能。 激光雷达就像‘主动的眼’。 什么意思? 摄像头靠‘看’,被动接收光线。 激光雷达发射激光,反射回来自己算距离——对环境要求低,夜里和能见度差时照样能用。 打个比方,之前我夜里进地下车库,摄像头一直报错,激光雷达正常工作,自动泊车全程无感。

顺便插一句,连美国的福特CEO都下场表态,说激光雷达就像解决方案里的压舱石。 出点状况,关键时刻靠它能救命。 不信看看理想汽车给的数据。 装激光雷达的智驾车,普通事故率能降20%,高速夜间大事故降90%。 原理没啥玄学,就是看得早一步,反应早一拍。

有些网友吐槽‘这不就是堆配置,忽悠消费者多花钱吗’。 我以前也差点信了这个邪。 但真算算,现在雷达成本都下来了,装一个顶多比不装贵一两千块,万一真遇到险情,讲不好能省一大笔医疗、修车的钱。 这买卖我觉得值。

04 说回赛道,禾赛为什么又杀回第一? 除了产品力,就是‘锁定未来’的标准卡位战。 他们牵头搞的《车载激光雷达国家标准GB/T 45500-2025》,终于尘埃落定了。 这套标准什么讲究? 三年磨一剑,业界顶梁柱都拉进来共制。 把性能、可靠性、试验办法都整明白。 以后谁家要上量,拿不出合格检测报告,那基本没戏。

有意思的是,这事不光是规范国内市场,更像是在为整个国际标准打样。 行业往后看,车规级激光雷达不再是选配,可能直接跟安全带、气囊一起,先装后卖。 而江湖地位,先布局标准的厂商,机会只多不少。

最后一点,标准出来的同时,关于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的新国标也在提上日程。 大家懂的,这玩意一旦强制,对硬件、算法全是压力测试。 淘汰一批低质低配,用一句车圈老梗——‘安全不讲门槛,迟早要翻车’。

05 小总结吧。 2025年激光雷达不再只属于高端玩家。 价格跌进主流、技术实用、标准落地。 禾赛又坐回第一,是吃了技术、标准和规模的复利。 以后你买10万级家用新能源车,大概率都能选到配激光雷达的款。 安全体验,往上提档的感觉,或许真不是‘搞虚荣’。 市场怎么选的,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杆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