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30万预算,你会选降价后的小鹏G7还是特斯拉Model Y?"近期小鹏G7突然官降3万,将中大型SUV杀入25万区间,直接叫板特斯拉。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调整,背后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在"赔本赚吆喝"的残酷现实。
价格屠刀下的直接对决
小鹏G7调整后25.39万起的售价,与Model Y后驱版(26.39万)仅相差1万元,但车身尺寸大了一圈,轴距达2998mm。更惊人的是,同样搭载800V高压平台的极氪001起售价26.9万,比亚迪唐EV则要28.28万。横向对比可见,小鹏这次降价直接把中大型纯电SUV的入门门槛拉低了3-5万。
价格战背后的三重困局
第一重是市场份额争夺。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35%,但增速从三位数降至两位数,各品牌不得不通过降价抢占存量市场。第二重是成本压力传导。随着碳酸锂价格腰斩,电池成本下降本应带来利润空间,但车企选择将红利直接让给消费者。第三重则是资本市场的倒逼,新势力普遍面临亏损扩大、股价承压的困境,必须用销量换取融资续命。
消费者是最大赢家?
表面看,持续降价让消费者获益。但行业专家指出,部分车企单车亏损已超5万元,这种不可持续的价格战可能导致两种后果:要么弱势品牌出局后形成垄断,要么企业被迫减配降本。目前已有车主投诉某些品牌"降价增配"伤害老用户权益,这提醒我们警惕价格战的反噬效应。
当电动车从技术竞赛转向成本绞杀,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终将触及底线。或许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言:"现在卖一辆亏一辆,但我们更怕的是不卖车就连亏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的行业寒冬里,消费者既要抓住降价红利,更要看清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你看好谁能熬过这轮洗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