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

很多人可能都没遇到过这种事,车卖了三年,突然被电话通知说要起诉你。说实话,搁谁身上都够惊悚的,李先生遇上了。我一直觉得,买卖二手车本应是一个挺透明、挺规矩的事情,大家有需求,你出我买,手续过户,各走各路。但谁能想到,这事儿都能闹出三年后的老账来?倒不是说李先生有多倒霉,咱们都可能碰上,关键是里面有不少值得细琢磨的门道。

咱们先把那个“电话”单拿出来说。什么样的电话会让人紧张?陌生号码、语气严肃、动不动就说要“起诉”,这些关键词一出来,莫说李先生,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骗子又出新花样了?”你也别笑,其实大家都心虚,哪怕啥事没干亏心事。

可李先生这事假不了。人家卖车有手续、有转账流水,证据铁板钉钉。他2022年买了二手奥迪A4,开了两年,贷款还没还清就卖给了车商。这里有个细节特别典型:车还没还清贷款就卖,其实是市场常态,也是各种金融、二手车、担保公司混在一起搅合的结果。你觉得手续办得明明白白的,很可能哪个环节被人“专业”地模糊了一下。

李先生卖车流程看着也没出啥岔子。卖车钱打到了车商指定账户,银行抵押解除,按理事了。可三年后,浙江茗发融资担保公司跳出来说钱没收到。“保证人偿债证明”端上来,说是李先生“没还款”,是担保公司垫了钱。这逻辑绕得有点远啊,对吧?你站在李先生的角度想想:车我卖了、手续我办了、贷款我提前还了,公司说钱没收到,那以前的手续都谁在管?是不是空子就这样被钻了?

关键节点来了,卖车的钱到底是打给谁了?李先生一点没含糊,转账给了车商“刘经理”,对方当时是担保公司的人。钱也不是进了私人账户,是公司指定的收款方式。事情到这儿,正常人心想,这就闭环了。可现在倒好——刘经理突然被曝“违规操作”,卷款跑路,成了“内鬼”。担保公司回过头找原车主李先生要钱,这是不是挺荒唐?

咱们问句俗的:钱到刘经理为啥就黄牛倒地?担保公司说:那是你没把钱打给我们公司。可这位刘经理明明是你们公司的人,穿的工牌、坐的办公室、用的公司账户。按道理,公司出了问题,追责自家公司员工,是不是得先找自家管理问题?现在直接让客户兜底?这逻辑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如果都要照他们套路来,那谁还敢跟公司打交道?

这里还能顺着追问一句:公司和员工的责任界限到底该怎么划分?客户怎么确认给谁打钱就一定安全?以后所有业务是不是都得先去查对方在公司的人事关系、股东背景、老板朋友圈?李先生不是不慎重,他把钱转进了公司的指定账号,还留着银行流水,可只因为这个钱被中途人“截胡”,公司就能免责任、全推给客户?

这一串下来,说实话我就纳闷,公司到底靠什么活着的?问题一爆出来,李先生带记者去公司,公司领导先来一句“这是个人客户的事”。这话什么意思?按理应该积极协助调查,查明自家员工的问题,维护公司信用。你把责任全推客户身上,公司以后还做不做生意?这样一对比,客户才是弱势群体,公司才是幕后大老板,出了事拍拍屁股全部推给下面小喽啰和客户,这种思维不是一天养出来的,这得把客户当啥了?提款机还是替罪羊?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再说说咱们普通人平时到底能防什么。二手车市场,尤其带金融的,套路真不少。现在所有手续看着规范、流程讲究,可一旦遇到内部员工搞鬼,小白用户根本防不住。这是不是说明,现在的金融担保行业监管还有待提高?公司、担保人、客户这链条上,真要哪个环节出事,最后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吃亏,谁来撑腰?说句难听点的,有的人整天喊要消费者维权,其实根本没考虑到客户在这套路链条里能否拿着主动权。

刘经理卷款跑路这桥段,在许多行业都见过。公司只要把责任拨拉一推,员工就是“个别行为”,客户就是一脸蒙。可万一当初客户不委托刘经理,还真的能亲自去抵押银行还款?未必有权限,未必懂流程。大多数人出于信任,才会找担保公司办理,按公司流程走,现在却成了一场“信任的陷阱”。信谁还不能信公司的人?那公司设立这么多“经理”、“业务员”是干嘛的?光负责揽钱不负责还钱?

再琢磨这个起诉的事,就更微妙。公司到底是不是只想通过一纸诉状,把问题捅给客户?毕竟客户一听诉讼就怕麻烦、怕不良记录、怕上黑名单,往往会私下跟公司协商“赔钱了事”。可公司前期的管理缺失、对员工的监督不到位、财务制度有漏洞,就全靠客户买单,这算不算“以势压人”?而且,如果每个公司都这么搞,那“监管”在干嘛?出了事互踢皮球,客户到哪儿讲理去?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再跳出这件事,其实还有相似的坑。譬如贷款买房,开发商叫你把首付款打给他们楼盘的“指定主管”,一旦内鬼溜号,客户也得跟着遭殃;再比如电商平台,卖家账户被冒用,平台一句“非正规操作”,损失让客户自己吞。道理其实一样:只要链条里谁心存侥幸,总有人得为他人买单。这种“反向信任”的社会成本,最后是让信任变得越来越贵,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

你看李先生这事,最后记者也问了公司,中国茶叶拍卖集团、浙江茗发啥关系,实控人是谁。对方说持股100%、上下级,尽显大企业“淡定”的派头。可一到具体问题,比如“你们刘经理收款算不算公司责任”,立马闭口不谈,要“私下沟通”。媒体要采访,说“暂不接待”,还强调是“客户的个体问题”,让人越听越不舒服。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所以我觉得,这事如果没个说法,其实对所有信任公司流程、依赖公司服务的普通人都是个寒心事。最可怕的不是偶尔有人出事,而是一层一层的责任推诿和蔑视用户的心态。你不是个李先生,你只是万千普通人中随时可能“背锅”的那个罢了。

咱们设想下,最后如果公司给李先生一个“合理”答复了,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但如果每次都得靠当事人亲自跑来跑去,事无巨细地自证清白,公司也从未主动发现和完善制度,那市场最终还是在消耗客户的信任。肯定有人说,交规矩、讲合同、手续全办妥,谁还怕问题?但这个案子恰恰说明,只讲合同还不够,只讲手续还不够,人和人、客户和公司的信任链路,依然是漏洞百出。

说到底,问题不难,难的是公司、不难的是整改,难的是把责任落到实处。谁都能嘴上说“吸取教训”,可下一次轮到谁呢?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卖车三年突然被告,钱打公司员工,担保公司全撇清-有驾

到底怎么办?我的看法很简单:监管部门得跟上,公司别光想着省事挣钱,更该多把投资花在流程透明、风险控制和客户保障上。哪怕短期不挣钱、哪怕多上一层把控,也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安全垫。可惜,现在“只要没出问题,没人追责”,谁也不会主动去补这个漏洞。万一真出问题,先推个替罪羊,再甩锅客户,企业脸皮厚,最后只能让客户扒皮。

李先生的事,其实是无数普通人头上的一把悬剑。他今天能被电话惊到,明天有可能是你、是我。如果我们还把一切交给“制度”、把信任全压在公司责任上,不想着亲自留心每个细节,那就得时刻准备,改天轮到自个儿当冤大头。所以最后也不讲大道理,只说一句:别太高估人性的善,也别太低估“熟人社会”里出幺蛾子的能力。愿我们都别成为“下一个李先生”。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