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波操作,真让人有点怀疑人生。你说,什么叫“零公里二手”?我同事给我上了一课:他,一个平时手机抢购战场的常胜将军,愣是没抢到小米新车,最后在二手市场加两万提了一台“还带着新车塑封味”的小米。说实话,当时我在旁边差点笑出声:抢车比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还卷,成年人在现实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最后居然被黄牛收了智商税。
别看朋友圈里晒小米车钥匙的那些人,表面风光,背后不少其实背着高价“韭菜”标签。黄牛这行当,真是卷出天际。他们盯的不是新车本身,是“首批车主”的那点虚荣心。谁还没年轻过?小时候集卡片,长大了抢限量,套路都没变。只是现在,韭菜的价格更新了。搁几年前,这种新车刚上市就被黄牛炒作的戏码,特斯拉算个经典吧?那会儿特斯拉刚在中国铺货,也玩过“饥饿营销”,加价风气一度盛行。后来人家加足马力,产能一开闸,黄牛一夜变成“库存守夜人”。可小米这次,好像还没找到那个开闸的按钮。
听说小米官方也不是没想办法,什么实名制、限购、抽签,花样挺多。黄牛一出手,分分钟破解。看他们操作,提车、过户、转卖一条龙,比某些新兴互联网公司还专业。网上还流传着黄牛自制的“抢单教程”,瞅着那排流程表,甚至有点佩服他们的执行力。产能跟不上,用户焦虑,黄牛坐收渔利,小米看着数据猛涨却没法分一杯羹。你说这像不像球场上观众抢票,黄牛赚得盆满钵满,球员和俱乐部还得受气?
其实这背后不只是供需错配那么简单。国产新势力的品牌光环、社交媒体的造势、用户焦虑混杂一团,才让小米这场首发抢购成了大型情绪经济实验。朋友圈里晒车的,评论区全是“666”,买不到的只能在二手市场里跟黄牛周旋。你以为加价两万只是砸钱买新鲜?不,更多人是花钱买一个身份标签,顺带还贡献了“零公里二手”这个新梗。
有时候,真觉得小米陷进了自己的流量陷阱。雷总那句“让每个人都能开上智能电动车”,听得人热血沸腾,可现实里,谁能想到,最先享受红利的,是黄牛不是用户。厂商辛苦造车,用户多掏钱,黄牛赚得盆满钵满,这剧情,比金融理财都刺激。你信吗,二手车市场现在已经有专门的小米“加价榜”,加价幅度每天一变,堪比股市K线图。作为SEO关键词,“小米汽车二手价”“小米零公里加价”“小米SU7二手市场”这些词眼下流量爆棚,谁搜谁知道,热闹极了。
说到底,这事不止小米闹心。蔚来、理想,甚至手机圈荣耀、华为,谁没被黄牛“薅”过?只要你有流量、有社交属性,黄牛就能闻着味找过来。你逛过二手市场就懂,那些“刚刚提车还带塑封膜”的小米SU7,排队展示,像极了大超市的促销新货。买家一边心疼钱包,一边又怕错过“首批”身份,嘴上喊亏,手下倒挺快。
有朋友问,为什么小米不学理想那样,贴牌生产拉高产能,黄牛就没法炒了。说得轻巧,这背后可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内功心法”。贴牌是快,但品控一松,口碑分分钟崩塌。再说了,用户买的不只是车,还有那点“科技信仰”。一旦出了纰漏,谁还愿意给你交学费?所以小米也不是不懂,只是左右为难,进退两难。
有意思的是,黄牛从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朋友圈里,黄牛自嘲“新一代理财专家”,有人还在小红书写教程教人如何“抢单套利”。这场抢购风波,像极了球赛临门一脚的意外,谁也猜不到下一个吃瓜的是谁。你要说用户真的全是被割的韭菜?其实也不见得。有人就是愿意多花点钱,买个“朋友圈点赞收割机”的资格。咱们身边,哪个公司没几个这样敢冲敢买的同事?
你要问,这事还能不能治?说不准。厂家要真想“硬刚”黄牛,技术手段肯定能升级,实名、抽签、提车绑定,门槛随时能加。但只要社交身份、情绪焦虑、流量狂欢还在,黄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永远能琢磨出新路子。就像球场边的黄牛票贩子,谁没和他们打过交道?明知被坑,还是忍不住下单。人嘛,谁没点“我是第一批用户”的执念。
说到这,突然想到,前阵子体育圈也出过类似的事。CBA总决赛,门票被黄牛直接炒到票面价三倍,球迷们一边骂一边掏钱,最后还得朋友圈晒“我到现场了”。套路千年不变,主角换了个名字罢了。
你家有没有被黄牛坑过?你抢过小米SU7吗?或者,你就是那个拿着“零公里二手”钥匙,暗自得意的“人生赢家”?留言区聊聊呗,不说别的,就冲这热闹劲儿,下一个故事,没准就是你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