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昂科威这车,我掏心掏肺跟你说,这底盘真的够硬。上周末跟朋友去4S店瞅了瞅实车,他还说:钢板那感觉,不是那种软绵绵的,开着踏实。你想啊,这车用的是环闭式一体化车身结构,外加车顶激光焊接,跟普通点焊比,焊点少了不少,强度却蹭蹭蹭上去——这玩意儿我前两年做研发时听过,通俗点就是车身像个封闭的篮子,抗扭转能力强,坐里面人感觉自然舒服,尤其高速上。
这车配置的确挺高的,别克昂科威S系列有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动力够家用;高配就用2.0T涡轮增压,还有通用变速箱9AT顺滑得不行。那天我跟销售聊,他说:这变速箱调校特别适合城市加速,顺畅得让人忘了它是自动挡。我自己试驾后也感觉不错,尤其换挡时几乎听不到顿挫。这车开起来跟以往美系车有点不一样,轻快又稳重。——这是我一个同事说的。
不过说真心话,大家别光看数字,1.5T和2.0T动力感觉相差没我原先想象那么大。估计这跟通用的可变缸技术有关,省油又留了点劲头。其实我一开始没太了解它,觉得2.0T才敢买,速度不够快咋整。但开过后一转念:其实1.5T在市区用都够用,那些爆款SUV买家实际加速需求没那么高(当然具体还是得看个人驾驶惯)。这让我想起来,研发环节里,设计师经常被动力数值绑架,其实车企更需要平衡性,别光数量堆料。
而且,那车的底盘悬挂组合也是挺讲究的,前面是增强型麦弗逊独立悬挂,后面是五连杆独立悬挂,走烂路或者高速过弯的滤震表现都不错。我朋友修理厂干了15年,看到这配置还笑了:别克这底盘,做工把控确实到位,再加那个大连屏和双层夹胶隔音玻璃,体验上真比部分合资B级车还舒服。隔音这块,我自己粗略测了下,大约车内噪音比我以前开的SUV低了5-8分贝(纯感觉不太准确)。这感觉,就像同样价位的日系SUV偶尔能偷点噪音出来,昂科威这档次撑得住。
说到轮胎,别克没省这块儿事,铝合金轮毂配了普利司通和德国马牌自修复轮胎,你懂的,自修复轮胎在国内用得不多,这还是挺考验供应链的,毕竟轮胎供应本来是块痛点。供应链这事儿,你稍微懂点车的都知道,不光是零件得靠谱,供货稳定才是王道。举个生活中的比喻,就是你家厨房炒菜,即使菜是好食材,擅长刀工和火候,也得保证厨具能顶得住诱惑,不然整锅都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销售还强调了车机系统,搭载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说是流畅度杠杠的。说实话,这点用过后来才更信——用过几款国产同级别车机系统,卡顿算是痛点,别克这次做得较为稳当,连带互联的反应也更快。虽然偶尔还是会卡顿,谁没点小毛病。但整体体验确实往高端走。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了:同价位的合资,像丰田汉兰达或者本田冠道这些,跟昂科威到底差在哪?比动力,汉兰达的动力线更老实,起步稳一些,但昂科威更硬朗,底盘感更直接,这对开惯了欧洲和美式车那股脚感的人来说,有明显区别。隔音方面,汉兰达算不上安静,尤其高速时胎噪明显,昂科威这点强得多。配置上,昂科威普遍标配更多科技和辅助设施,配置感更厚实;反过来汉兰达靠品牌影响力和实用性拉客户,两者间,很难一言以蔽之。
这又让我想起早些年供应链还没那么复杂的时候,车企较少纠结轮胎品牌甚至玻璃选料,把这些配件精挑细选,是日益成熟的一个标志。其实买车不少人根本没细想过这个事情:假设你开昂科威跑高速,百公里油耗7.5L,你的95号汽油成本约7元人民币,每公里约0.07元,妥妥经济舒适,尤其加上整车隔音和座椅舒适感,让长途不那么累。
我有点小吐槽,这车感观卖点强调的钢板硬实感觉,不少人一拍脑门就觉得这车肯定重,结果……我翻了些资料,净重也就1600kg左右,算轻的不是,但也没重到油耗天花板那级别。看来这个钢板硬更多是架构和焊接工艺在起作用,材料没堆得特别重。呵呵,看来我前面几个说法靠直觉有点偏了,具体重量确实不能用硬度等同。
对了,坐进去你就能感受到那个座椅,真不是一般的软和——不夸张讲,好像能给你整天疲劳一键回血,这个真是美系车魂继承。我的一位叔叔,开车三十年,坐了试驾车直接说:这椅子我给满分,不像某些日系车硬邦邦挤人。可能人家喜欢运动式座椅,但我觉得绝大多数人日常用还是偏舒适度高的更要。
说句题外话,我曾听一位老维修师傅说,别克在国内的维修成本还算合理,配件供应和专业性扎实,这在目前汽车维修费用水涨船高的环境挺难得的。要我看,这可能是昂科威能在二手市场上保值率还不错的原因之一(这个保值率数据我没详细数据,估算值)。
对这车感兴趣的不少朋友肯定有问:环闭式车身结构怎么理解?简单说,它是车身焊接像环一样封闭,大幅增加车身扭转刚度。扭得越紧,开起来越稳,乘坐体验越好。举个生活比喻,你随便拿两块纸一叠和压了圆筒形的纸,扭转刚度明显不同。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自己试驾去亲身体会下,别克昂科威这车,究竟是不是你期待的美系舒适大块头,还是只是宣传里的美丽窗口?好奇的是,买车时,我们究竟更看重哪块——钢板硬还是那套智能车机?这事儿,真需要咱们多点时间和心思琢磨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