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几年,你在社交网络刷到的那些“续航无敌”“车机领先全行业”的车评,可能背后全是“套路”。前几天出了个热闹事,罗永浩在车评号的评论区甩了句“你是哪一家车企养着的车评人”,扒出了车企与车评人之间微妙的关系链。不到十分钟,原博秒删,现场直接变成“名场面”。可是,网友看戏笑得嗨,留下的却是行业里最难揭开的伤:我们该听谁的?
这事吧,说白了很戳人。尤其是那些花几十万买车却担心得不像话的三亿车主。有人说“买车和相亲差不多,都得好好打听对方底细。”但实际情况更复杂——车评广告满天飞,测评语气全是“放心买”,可开回家后才发现问题一堆。这时候你才明白,车评人嘴里的“完美”,其实是“优质广告”的代名词。
像罗永浩敢硬刚的风格吧,谁见谁知道。他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早在2014年砸西门子冰箱时就成了“名主播”,后来又在直播间拆车机芯片,直接揭穿某新造车势力捂着的高低配芯片门。这次的微博评论事件,更像是他多年“找茬”的延续,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他的几句话,就能让一个50万粉丝的大号直接删帖?
咱们不妨换个角度琢磨一下。车评号和车企,什么关系?说得简单点,有些车评人靠测评赚钱,而赚钱的前提可能不是“真实说话”,而是“说别人爱听的”。你是不是听着就觉得崩溃?但偏偏,这种现象好像已经成了某些行业的潜规则。品牌追求流量,车评人追求收入,一拍即合;车主付钱,真相却离得越来越远。最受伤的是信任了这些光鲜话术的消费者。
这事儿也不新鲜。从来就有两个“真相”:一个是看得见的,另一个是藏在广告费后的。罗永浩骂得直接:“你是哪家车企养着的?”他没说脏话,也没有指名道姓,却直戳行业痛点。删帖能暂时“压住”舆论,但压不住消费者心里那股不忿。说句实在话,车评行业不是新鲜的赛道,可它的问题却打破了很多人对专业的期待。网友@阿斌的评论最能说明车主心态:“我不怕车贵,就怕车评人把我当傻子。”
现在我们来聊聊这个“怕被当傻子”的心理。它还是源于信任缺失。去年的数据调研显示,车主最关注的就是车评能否提供真实信息,但大家的信任感指数却呈现断崖式下滑。人们越来越发现,在广告覆盖的车评语境下,想找到“真话”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其实咱们也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现实:新能源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根据市场数据,去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经超过30%。每年都有无数的新品牌、新车型涌入市场,它们宣传的重点都差不多:“长续航”“极致科技体验”“性价比无敌”。而说实话,每辆车都“完美”,显然不可能。
那怎么办?继续扯皮?继续删帖?显然不是出路。消费者不是怕新能源车贵,也不是想追求所有功能极致完美,而是想要一个简单而真实的选车标准:优缺点透明呈现,我买得放心。就像《史记》里说的那句:“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翻译成人话就是——谁的东西值得信赖,谁的市场就好;谁乱来,谁就凉。新能源赛道的竞争要良性发展,就得靠透明和实话赢得信任,遮丑的套路只会让消费者更排斥这个行业。
说个题外话,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现在“缺点分析”都快成了稀缺技能。说优点容易,缺点不能随便说,怕得罪品牌方;车企也明白这一点,才更拼命刷广告和控评。有时候你都不确定,面前的这段话,到底是建议还是软广。这其实就反映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敢说真话才是奢侈品,敢揭问题才是稀缺资源。
回到罗永浩的评论。你可能觉得这事不过是车评圈的闹剧,但背后的意义比你想的要重。消费者们希望有一扇真正通向真相的窗,哪怕它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漏光点,也远比被遮蔽得严严实实的广告墙来得安心。删得了微博,删不了真相;捂得了品牌问题,捂不住口耳相传的质疑。下次再刷到类似的“零焦虑评测”,不妨多留个心眼——先问一句,你是不是哪家“养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