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的所有电影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普遍认为是一部经典佳作。
它讲的就是在汪洋大海里,一个少年和一只老虎被困在一叶孤舟上,最后一起面对困境,迎来新生的故事。
结尾的反转让大家都没料到,其实那只老虎不过是少年心里恐惧和焦虑的投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勇敢面对它们。
现如今,在所有行业中,汽车产业无疑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不过,行业快速前进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搞起来确实不简单,有时候就像是那只让人望而却步的老虎,众人都怕直视它。
而最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央视财经《对话》中的一番话,以“长期主义者”的选择用最坦诚的方式直面问题:
我们并不是不重视资金,也同样需要资金的帮助,但绝不会让资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要是有人在长城汽车的发布会上太过夸张,首先回来得先接受处分,做个检讨。
能搞出汽车,真是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我们得把良心放在第一位。
车企的“良心”实际上是跨越周期、赢得长远信赖的关键所在。它不止是个道德标志,更是一套严格的、贯穿企业血统的商业思维和存活之道。
这套理念,在长城汽车和魏建军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业之问:
中国汽车行业的后续发展方向在哪里?
中国的汽车行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
一边是猛涨势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前八个月里,中国的汽车生产和销售总量都突破了2000万辆,分别达到了2105.1万辆和2100.1万辆,跟去年比,他们都多出了超过12%的份额。
另一方面,市场上的销量拼杀得挺激烈。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国内降价的车型多达227款,比2023年的148款多出不少,几乎是2022年的2.4倍。到今年前7个月,降价的车型就已经有106款,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是如此。
图片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对当前行业局势,长城汽车坚持住了自己的节奏,它提出的“’四化战略’”——包括泛内燃机化、新能源多样化、油电平衡以及全球化布局,成为公司扭转局势的主要利器。
仔细拆解这一战略,可以发现背后有两大关键逻辑:
一方面,得重新梳理产业竞争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泛内燃机化”不等于抛弃电动化,而是融合内燃机与电力技术的优势,让二者相得益彰。这样一来,内燃机的不足得到弥补,电动系统在低速时能帮忙加速、省油,长城汽车的Hi4技术体系就体现了这个想法,达到了“既有四驱性能,又兼顾两驱节能”的目标。
“新能源多元化”指的是走多条路,发展得更均衡。小型电动车适合城市使用,讲究便捷实惠,运营成本也低;而大尺寸的车偏向混合动力,混动技术能保值率高,又不用天天充电。这两种方案各有所长,满足不同需求。
再一个,就是从国际角度出发,布局各种技术路径,把用户价值放在首位,推动技术的公平发展。
在四化战略里,油电平衡化无疑是最具颠覆性的想法之一。这就意味着,无论用户是选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应该享受同样水准的智能化体验、驾乘感受和服务保障,用户只需考虑“长城的产品能不能为我带来最大价值”。
魏建军说,“早早步入油电平权时代”,关键在于缩小用户体验的差距。未来更先进的混动车型,使用成本不会比电动车高,甚至还没有换大电池包时那高的花费。他总结道:“纯油的、混动的、纯电的,甚至氢能源的,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作为汽车大国,为全球提供服务的定位变成现实。”
可以说,“油电平等化”实质上,就是技术上的公平待遇。
不仅如此,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魏建军的布局更显前瞻性。他不把“全球化”局限在单纯的产品出口上,“战略全球化”其实是指“产业走出国门、生态圈扩展”,比如长城汽车在泰国的厂区实现了50%的本地化比例,还在巴西工厂创造了2000个就业岗位。
可以想象,长城汽车的“四化”战略彼此呼应,不会让技术路线变得孤立无援,还能满足全球各种不同需求,这样一来,长城就像筑起了一道“护城河”,在行业的波动中依然稳稳当当。
所以说,“四化”并不是盲目追随新能源潮流或者坚持燃油经济,而是以技术为根基,把用户放在核心位置。
明摆着的销售额,
看不见的技术角逐
对汽车的钟情,始终是每个造车者最初的心声。
魏建军年轻时候就梦想当赛车手,这份憧憬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在行业里努力耕耘。
这份热情也获得了双向回应:到2025年第二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523.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72%;净利润45.86亿元,涨幅达19.42%,刷新了公司单季度的历史最佳纪录。
长城汽车用有质量的增长,证明了长期主义的价值,也得到了口碑和销量的双重认可,看得见的销售额,这背后是看不见的技术战:
一开始,就不走平淡无奇的路线,而是不断突破技术的极限,勇敢迎接挑战。
长城汽车一直以“毫无限制”的研发投入而著称,没人设限,创新不断。
汽车最让用户揪心的事儿之一,肯定是安全问题。毕竟,汽车行业关系到咱们的生命安全,可不是说说就能搞定的事。
为了造出更靠谱的车,魏建军带领团队拼尽全力,专注于安全这块。早在2005年,他们就成立了专项安全团队,到了2008年,还建起了国内汽车企业里的第一个碰撞试验室。未来规划中,到了2025年,又打造出了亚洲最大的安全试验场,能够模拟多达9000种道路上突发的情况,保证每一辆车都安全得放心。
长城汽车建立了“环境风洞试验室”以及“碰撞试验室”。
前者可以调节温度、光线、风速等参数,模拟出雨、雪、大雾、烈日等世界各地的各种环境,随时进行测试;后者用来确保车辆符合北美、欧洲、中国等地区的碰撞安全标准,推动产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
很明显,长城汽车一直没有绕开这个话题,而是在这个方面用了不少心思。
投入的资金可不是摆设,2024 年长城汽车在研发上的花费已经到达 104 亿元,已经连续三年跨过百亿的门槛。由 2.3 万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基本上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位工程师,真是实力派呀。
看看,第二点呢,就是不要盯着流行啥的走,而是坚持走长远的路,稳扎稳打,不随波逐流。
想做好品牌,技术上的突破不是容易事,但更难的,是要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更远。
再深一层说,谈到汽车行业,要想站得更高,一个关键词得搞定——就是智能化。
五月份的时候,长城汽车推出了全新的下一代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这个平台专为豪华旗舰车型打造,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支持插电混动、纯电、氢能、混动和燃油五种动力方式的技术平台。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个平台不是为普通车设计的,而是专门针对中大型以及更高档次的豪华车量身定制,能够适配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类型。
可以这么说,长城汽车正向高端市场发起全面攻势,不仅要攻下新能源市场这块硬骨头,还打算在高端领域和国际大牌一较高下。
每当技术取得新突破,其实都是长城汽车对车主需求把握得特别到位的结果。
从只顾自身到关心整体生态环境,這一路走來,变化挺大的。
国家级汽车厂商的本色
说到底,商业圈里有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哪种品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国民品牌?
国民品牌要配得上“国民”这两个字,不是靠拼尽全力榨取某一方,而是靠让所有相关的人都能受益:只要供应商愿意合作,员工都愿意付出,用户也乐意信赖,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自然会充满活力,繁荣发展。
让人感慨的是,魏建军在采访时不断提到的那个词,反反复复出现的,就是“良心”。
这回,他说到诚信和良心可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底线,“有了良心,才能发展到爱心,待用户、员工、社会都得和气相处。”
如果说“四化战略”给出了具体的行动路径、那么“四项不为”则是魏建军为企业划定的良心红线:
对资本怀有敬畏之心,避免被资本左右;重视用户体验,不搞过度宣传;坚守原则,不为短期利益妥协;珍惜产业资源,不破坏产业生态。这“四项不为”的准则,让长城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稳住了脚步,不为眼前的销量而牺牲品质。
良心这两个字,是长城汽车的“精神根基”。
对长城汽车来说,“良心”可不是随意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血脉,是公司文化的“底盘”。这个“底盘”一旦扎牢了,就能让企业在高速前行和急转弯时保持稳健,也决定了它能走多远的路。
中国汽车行业的后续阶段,注定是一场围绕价值、信任和格局展开的较量。这场角逐的关键,正是由安全、诚信和坚持长期发展打造的“良心”体系所支撑。
长城汽车的实践再次印证一个朴素的道理:
中国汽车行业真得挺需要多一些这样坚持长远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