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两年后官宣复活,信任废墟上的第一声号角
2025年9月6日午后,沉寂731天的“威马汽车”公众号突然推送《威马汽车复工复产白皮书》,标题只有八个字——“归来,为了未竟之路”。推文发出三分钟,阅读量冲破十万,留言区却是一片“先别高兴太早”的冷峻。有人贴出2023年冬天拖车找不到配件的截图,有人质问“复活后我的车机账号能不能先解封”,还有人干脆把头像换成黑底白字“别画饼”。
这一幕像极了废墟上突然响起的号角,声音足够嘹亮,却无人确定是援军还是回声。过去24个月,威马从“新势力四小龙”沦为“200亿债务黑洞”,温州基地杂草丛生,上海总部玻璃门贴满法院封条,App Store里的“威马智行”评分跌到1.9,十条评论里九条是“打不开”。
号角背后,真正的推手是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一家此前从未整车制造、却以平行进口车批发闻名的粤系经销商。工商信息显示,翔飞注册资本仅3亿元,却要在180天内完成“设备升级、供应链重启、债务重组、车型迭代”四连跳,任何一环掉链子,复活剧本就会瞬间变成二次死亡直播。
于是,问题被推到聚光灯下:当官宣的“复工”遇见用户心智的“废墟”,第一块被搬开的究竟是石头,还是墓碑?
10万存量车主的隐痛:车机黑屏、售后失联、配件断供
把时钟拨回2023年10月,上海车主赵磊在延安路高架上遭遇车机黑屏,时速60公里,导航、空调、仪表盘同时罢工。他靠盲开下匝道,停在路边重启七次无果,最后叫来拖车。4S店告诉他“主板缺货,等通知”,这一等就是半年。
赵磊的遭遇并非孤例。威马官方社群解散后,车主们自发组建“无马不行”微信群,三天内涌进五千人,接龙统计出“三大死刑”:车机无法OTA、售后系统无法下单、电池包故障灯常亮。最绝望的是配件断供——一个左前大灯总成,黄牛炒到1.8万元,相当于二手EX5残值的三分之一。
更隐蔽的痛感来自数据失联。威马早年的营销卖点是“全车OTA”,车主每年花599元买“智行无忧包”,如今云端服务器停机,会员权益变成一张无法核销的空白券。有人试图起诉“消费欺诈”,却发现合同主体“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诉讼费先交、债权排队的未知号码。
当“白皮书”承诺10月恢复APP功能,群里有人冷笑:“先把2023年的OTA日志补传再说。”信任断裂的底层逻辑是:技术可以重启,情绪无法回档。对10万车主而言,他们要的不仅是一辆车重新上路,而是被抛弃的两年需要有人负责。
内部人士独家回应:深圳翔飞接手,10月APP拟恢复
9月7日凌晨一点,威马早期工程师L给我发来一段微信语音,背景音是温州基地空旷的车间回声。“翔飞的人已经驻厂三周,第一件事不是调试生产线,而是把机房里的旧服务器搬出来擦灰。”L说,深圳翔飞聘请了原蔚来云架构师团队,计划用“混合云”方式重建车机后台:AWS新加坡节点做主备份,温州本地服务器做低延迟节点,10月15日先恢复账号登录与远程开门,“让车主知道车还活着”。
据L透露,翔飞与原有软件服务商“威马智联”签署了为期两年的托管协议,费用采用“阶梯预付”——每恢复一项核心功能,翔飞支付一笔款项,避免一次性投入被债务法院冻结。功能清单被拆成127个敏捷任务,优先级最高的是“远程解闭锁、空调预约、剩余里程校准”,而OTA整车升级被排到Q4末,“因为要把Linux底层从3.14补丁到5.15,还要重写BSP,工作量相当于给一架老飞机换发动机”。
“80%供应商签约”的数据同样被细化:翔飞并不追求全部复活,而是先锁定“三电+车身+内外饰”52家核心供应商,用“现金+债转股”双轨制。现金比例不超过30%,剩余部分以“未来车型优先供货权”折抵。一位博世常州中层证实,他们收到的新合同里,付款周期从原来的“3+6”承兑变成“TT30天”,但条件是翔飞承担威马旧债中的6%应收账款,“算是一种割肉换血”。
然而,L也承认,10月APP恢复只是“有限复活”:“如果车主期待的是像蔚来那样一键换电,那肯定会失望;但如果只是想远程开个空调,不再被‘服务器无响应’打脸,大概率能做到。”
供应商签约率80%背后:债务冰山仍在,生产线如何点火
80%看似漂亮,却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尖刺。威马重整草案显示,账面应付账款高达137亿元,其中52亿已逾期两年以上。翔飞提出的“52家核心供应商复活计划”实质是“用未来订单抵旧债”——每签订一份新供货协议,供应商必须同意削债30%~70%,并放弃对旧威马的追索权。
昆山一家塑料内饰件老板给我算了一笔账:威马欠他2400万,如果拒绝签约,破产清偿率可能不足4%;如果接受复活方案,削债后剩余720万转为“新威马”2%股权,同时拿到E5门板三年独家供货权,预计营收1.1亿。“赌一把,也许能把棺材本赚回来;不赌,现在就埋。”
更大的难题是产线设备。温州基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里,涂装线18个密封胶泵已全部过期,需整体更换;总装线升降机缺少西门子S7-1500PLC备件,二手市场炒到原价三倍。翔飞计划投入4.3亿元做“最小可用改造”,其中1.8亿用于涂装线,2.5亿用于三电测试台架与MES系统升级。
但钱从哪来?白皮书提到“地方政府支持”,并未披露具体金额。温州市经信局内部文件显示,政府给出的方案是“设备补贴+低息租赁”:对符合目录的关键设备,按采购价15%补贴;同时通过温州金控提供三年期融资租赁,利率3.8%,低于市场40%。然而,补贴需要“投产验收”后才发放,意味着翔飞必须先垫资。
于是,生产线点火变成一场高风险扑克:如果10月APP恢复带来正向舆论,政府补贴与C轮融资就能顺势落地;如果车主不买账,供应商随时可能二次断供,翔飞的3亿注册资本将在设备改造泥潭里瞬间蒸发。
地方政府双线支援:上海给钱,温州给地,政策窗口期有多长
上海与温州的“双城记”是威马复活最微妙的一盘棋。上海给出的筹码是“现金”。浦东新区2025年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首次把“重整企业”纳入补贴范围,对“具有智能网联技术储备的停工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分三期拨付。翔飞已拿到首期3000万,但触发条件是“12个月内实现整车下线1000台且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温州给出的筹码是“土地与资质”。威马原有整车生产资质隶属“温州威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破产期间被法院查封。温州经信委协调中院“活封”:允许翔飞租用资质进行复产,但产量不得超过原环评批复的50%,并需额外缴纳2000万“复产保证金”。同时,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拿出旁边200亩工业用地,承诺“先租后让”,前三年租金全免,如果2027年威马销量突破5万台,土地价款可按70%优惠转为股权出资。
然而,政策窗口期只有18个月。2026年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只减不增”的新规将落地,届时所有停工项目必须重新申请准入,且需满足“单车能耗≤11kWh/100km、电池回收体系全覆盖”等硬性指标。以EX5目前14.3kWh/100km的实测数据,肯定无法达标。换言之,威马必须在2026年Q3前完成车型改款,包括换装更高能量密度电池、升级域控制器、通过国六RDE冷启动试验。
政府的钱与地,看似雪中送炭,实则沙漏倒计时。翔飞每拖一个月,政策红利就流失一格,而车主的耐心与供应商的赌性也在同步耗散。
新股东深圳翔飞是谁?汽车销售背景能否扛起整车制造
深圳翔飞在汽车行业最醒目的标签是“平行进口大王”。2020年巅峰期,翔飞一年批发4500台中东版陆巡、3100台美规奔驰GLS,营业额42亿元,净利润不足1%,靠金融贴息与汇率套利维生。2022年进口车国六B封堵,翔飞销量断崖式下跌60%,被迫转型国内新能源车经销,拿下比亚迪海洋网深圳三家门店,却在2024年遭遇价格战,单店亏损800万。
真正让翔飞动心“反向造车”的是2023年威马破产拍卖。当时威马固定资产评估价22亿元,其中温州基地设备15亿元、上海研发楼7亿元,第一次流拍后降价30%仍无人接盘。翔飞算过一笔账:按废铁处理,设备残值不足3亿元;但如果拿到生产资质、用现有供应链“拼出”几千台车,每台车毛利若能维持1.5万元,5000台就能回血7500万,比卖进口车划算。
于是,翔飞创始人徐翔飞亲自带队尽调,三个月内飞了17次温州。为了说服债权人,他拿出一份“轻资产复活”PPT:不投新车型,先复产EX5、E5两款老车,用库存2.1亿元零部件拼出5000台“2025款纪念版”,售价定在原官方指导价下调25%,靠“价格洼地”清库存。
但汽车制造远比卖车复杂。翔飞缺乏整车研发、工艺、质量闭环经验,首批试制车2025年7月下线,百公里跑偏1.2m,淋雨测试30分钟出现9处渗漏。徐翔飞在朋友圈自嘲:“卖车三十年,第一次发现四门两盖对齐比搞到美规3C证书难十倍。”
为了补短板,翔飞开出三倍工资挖角原威马制造中心员工,返聘率却不足30%,核心工艺工程师大多已流向理想、极氪。更尴尬的是,翔飞此前信贷记录集中在汽车流通领域,央行征信系统将其归类“批发零售”,导致设备采购无法享受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优惠,融资成本比传统主机厂高2~3个百分点。
“销售大王”能否变成“制造新兵”,答案将在温州基地总装线首车下线那一刻揭晓。如果质量问题依旧,翔飞将面临车主二次维权、政府补贴熔断、供应商断供的三杀局面。
温州基地重启量产:EX5、E5老车型还能打动2025年的用户吗
2025年的纯电SUV市场早已变天:比亚迪元UP把400km续航卷到9.98万,埃安Y Plus标配L2+只卖11万,零跑C10用8295座舱+800V快充定出12.88万。而威马EX5当年的核心卖点——“全车OTA+520km续航+隐藏门把手”,如今听起来像上古传说。
翔飞却坚持先复产这两款老车型,理由看似务实:模具、BOM、公告、3C、环保全套现成,可以省掉18个月新车开发周期。但问题随之而来:
-公告车型为2021款,电池系统仍采用三元523电芯,能量密度160Wh/kg,达不到2026年补贴门槛180Wh/kg;
-车机芯片为2018年量产的高通820A,算力仅40k DMIPS,无法运行新版安卓Auto与华为HiCar;
-底盘平台为2016年对标日产逍客开发,轴距2703mm,后排空间比元UP短40mm,被用户吐槽“小板凳”。
为了“续命”,翔飞提出“2025纪念版”三项魔改:
1.电池换装磷酸铁锂刀片2.0,续航降至410km,但循环寿命提升30%,成本下降9000元;
2.车机外接“算力盒子”,通过USB-C接入车主手机,用手机的骁龙8Gen3跑地图与语音,车端仅负责CAN通信与显示;
3.外观增加“复活限量版”哑光灰车漆、新Logo,把尾标“WELTMEISTER”换成“W-REVIVE”,试图用情怀溢价对冲技术老旧。
然而,魔改意味着重新申报公告、3C、环保、碰撞,测试费用至少6000万,时间4~6个月。若无法通过,翔飞将失去政府补贴资格。更尴尬的是,即便一切顺利,老平台也无法搭载高阶智驾,硬件预留摄像头仅为100万像素,上不了L2+。
一句话,EX5、E5只能打“价格+情怀”牌:把裸车价压到8.98万,靠“油改电平权”吸引网约车与下沉市场。但8.98万价位段,长安深蓝、哪吒X早已布局,威马品牌残值信心又几乎为零。
老车型能否打动新用户,关键看翔飞愿不愿意把毛利压到5%以内,用“流血销量”换生存时间。问题是,债权人答应吗?员工工资能撑吗?车主的OTA承诺又谁来兑现?
温州基地的夜晚,焊装线重新点亮第一束火花,火花背后,是旧平台的落日余晖,还是新故事的破晓微光,没人敢给出确定答案。
车机系统重生路线图:从Linux补丁到云端账号,技术债怎么还
威马早期的车机系统叫“Living Engine”,基于Linux 3.14深度定制,2018年交付时号称“全车OTA”,实际只做到“导航+音乐”级别更新。2023年服务器停机,车主发现连最基础的远程开门都失效,原因竟是云端ECS实例到期未续费,阿里云自动释放。
翔飞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复活”账号体系。技术团队把旧备份从阿里云OSS拉到AWS新加坡,发现数据库采用已停止维护的MongoDB 3.4,TLS证书2022年就过期。更离谱的是,用户密码仍用MD5+Salt,不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8条“去标识化”要求。
于是,重建路线被拆成四步:
-Step1:账号安全合规
重新加密全部用户密码,PBKDF2迭代3万次,密钥托管在AWS KMS;对10万存量用户做短信+邮箱双因子验证,淘汰原手机号“170/171”虚拟号段1.2万个;
-Step2:车端通信链路
老车T-BOX搭载华为ME909 4G模块,仅支持TLS1.1,需远程推送FOTA包升级mbedTLS,单台流量成本8元,由翔飞承担;
-Step3:功能灰度释放
10月15日先开放“远程解闭锁+空调预约”,11月30日开放“剩余里程校准+寻车”,12月31日开放“充电预约+OTA通知”;整车OTA被搁置到2026Q2,因为需要把底层Linux升级到5.15,重写CAN驱动与MCU bootloader,涉及车辆安全,需重新做440小时台架验证;
-Step4:数据主权与灾备
所有日志写入AWS Aurora双可用区,同时冷备到温州机房,满足“数据不出境”监管要求;对车主提供“一键销户”,15天内删除云端轨迹与 facial ID。
即便路线清晰,时间依旧残酷。10月发布的功能,必须在9月30日前完成全国30个地库、-20℃到45℃的弱网测试。测试团队只有18人,却要覆盖三大运营商、四种网络制式、2000辆不同批次车辆。
技术债的利息每天都在滚:有车主在论坛放话,“再让我等半年,我就自己拆车换开源树莓派中控”。翔飞若无法按节点交付,舆论将瞬间反噬,“复活”故事也会从“技术重生”沦为“技术裸泳”。
售后网络碎片化:原有4S店七成改换门庭,配件流通链条待重构
2023年破产消息传出后,威马全国233家授权4S店迅速上演“大逃离”。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8月,已有72%门店改换门庭:北京五方桥店换成比亚迪,上海浦东南路店改成埃安,成都机场路店甚至直接拆标做二手车城。
翔飞要想复活,必须先“复活”售后。方案是“1+N轻加盟”:
-“1”指在29个核心城市自建“威马再生中心”,具备三电检测、钣金喷漆、索赔结算功能,由翔飞直接投资,单店成本500万;
-“N”指鼓励原经销商“带店回归”,只需缴纳30万保证金,翔飞提供配件联储+工单系统,工时费分成比例从原来的55%提到70%,但经销商需自行承担房租与人工。
截至9月10日,仅41家原经销商愿意回头,占比不足18%。大家最大的顾虑是配件。威马旧仓库里积压2.1亿元零部件,却集中在前后保险杠、车门饰条等非易损件,而车主最急需的电池包、电机控制器、车机主板缺口高达42%。
翔飞计划用“3D打印+副厂认证”救急:与深圳五家大型3D打印工厂签约,优先生产空调出风口、卡扣、支架等塑料件;金属件则委托浙江瑞安副厂按图纸加工,通过威马上海研究院台架耐久测试后贴“W-REVIVE Certified”标签,给予一年质保。
但电池等核心件无法3D打印。翔飞与宁德时代、瑞浦兰钧谈判,希望采购“梯次利用”电池包:把网约车退役的523电芯重新筛选、配组,做成“售后专用包”,成本比新电池低45%。问题在于,梯次利用国标GB/T 40098-2021要求电池剩余循环寿命≥70%,而威马旧电池包多数衰减到60%,需要拆包重组,再上线检测,单包成本增至1.2万元,仍比新包便宜30%,但车主是否买单?
更大的风险是法律。若副厂件出现安全事故,责任主体是翔飞还是代工厂?保险是否理赔?这些问题没有先例,一旦车主维权,翔飞可能面临二次赔偿。
售后网络就像散落的珍珠,翔飞必须用一根新线将其串起,可线的材料是现金、信任与时间,任何一段断裂,项链就会再次崩散。
200亿债务重组博弈:债转股、削债率、债权人会议三次流标内幕
威马破产案被称为“新能源最大债务迷宫”:审计报告披露,账面资产126亿、负债226亿,缺口100亿。其中普通债权127亿,有财产担保债权46亿,职工债权5.3亿,税款债权2.7亿。
翔飞的重整方案核心数字是“削债60%+债转股20%+现金清偿20%”。举例:某供应商持有1000万应收账款,将削债至400万,其中80万用现金支付,320万转为“新威马”股权,对应估值16亿。
看似“割肉换生存”,却在债权人会议三次流标:
-第一次,2025年3月,到场债权人占比仅48%,低于法定2/3,削债方案被程序性否决;
-第二次,6月,担保债权人(银行、信托)联手反对,认为“削债60%”使担保物贬值,要求优先受偿;
-第三次,8月,职工债权人跳出来,要求先结清5.3亿工资,否则不同意任何削债。
翔飞不得不升级方案:
1.对担保债权追加“资产包”:把温州基地22亿固定资产中14亿抵押物单独打包,承诺2027年底前若处置,所得优先用于偿还担保债权;
2.对职工债权设立“政府共管账户”,浦东新区金融局借给翔飞3亿元专项过桥资金,分12个月结清工资;
3.对普通债权追加“现金提至25%”,但削债率提高到65%,等于债权人能拿到手25%现金+15%股权,剩余60%一笔勾销。
即便如此,第四轮表决能否通过仍存变数。11家私募债持有人组建“债权人委员会”,聘请中金公司做财务顾问,提出“削债率不超过50%+现金比例不低于35%”的反方案,否则就要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一旦清算,普通债权清偿率预估仅3.9%,担保债权也不过25%,所有人血本无归。翔飞在谈判桌边低声说:“要么一起活,要么一起沉,债权人自己选。”
倒计时已经启动:法院给威马重整计划裁定最后期限是2025年12月15日,若方案仍被否决,将宣告破产清算,10万车主的OTA、售后、配件全部归零,翔飞前期投入的4.3亿也将化为泡影。
债务重组就像高空走钢丝,下面没有安全网,只有深渊。
员工回流不足三成,核心研发岗位空心化,知识断层如何填补
威马巅峰期拥有员工7200人,其中研发2300人。破产消息公布后,研发人员流失率超过85%,软件中心整车OTA团队从120人锐减到9人,其中5人去了蔚来,3人加盟极氪,1人回家考公。
翔飞喊出“回归计划”:原工资基础上浮30%,核心岗位再给3万元签约费,却仅召回不足600人,占比28%。原因有三:
-信任真空:老员工担心“二次失业”,要求翔飞先补缴威马拖欠的2023年公积金,否则免谈;
-职业前景:新势力如今更青睐智驾、AI、OS人才,威马老平台缺乏Orin、8295、城区NOA经验,回去等于“技术降级”;
-地理羁绊:威马上海总部已退租,翔飞把研发中心临时迁到温州,硕博人才不愿离开长三角核心。
知识断层最致命的是BMS(电池管理系统)。威马EX5采用分布式BMS架构,主控板由均胜电子代工,软件基于NXP MC33771底层写死,缺少源代码。原BMS团队22人全部离职,均胜因威马欠款拒绝再次提供SOP文档。
翔飞只能用“逆向工程”:买来十台二手EX5,把电池包拆成零件,用CAN分析仪一条条抓报文,再反推SOC、SOH算法。预计耗时4个月,费用1200万,且无法获得原知识产权,一旦车主升级后出现热失控,责任界定将成黑洞。
同样断层的还有供应链文档。威马原有MES系统采用SAP+自研混合模式,停产期间服务器被法院查封,导致物料清单、工艺卡、质检报告全部丢失。温州基地工艺部只剩下两名2022年入职的应届生,连车门电泳漆厚度标准都说不清。
翔飞紧急从比亚迪西安工厂挖来一位生产总监,开出年薪200万,对方到位第一件事却是“找不到工位图纸”。总监苦笑:“我不是魔术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知识就像空气,拥有时无感,失去后窒息。威马复活,不只是资本游戏,更是知识考古。若无法把流失的Know-how重新固化成文档、流程、数据库,哪怕生产线轰隆作响,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钢铁空壳。
竞争窗口关闭倒计时:同价位比亚迪元UP、埃安Y已换代两次
2025年9月,比亚迪元UP推出第三代荣耀版,CLTC 430km,标配热泵+八合一电驱,售价9.98万;埃安Y Plus换装全新480kg大电池包,续航冲到510km,官降后11.38万送全险。
威马EX5若按原计划定价8.98万,看似便宜1万,却输在:
-续航410km,比元UP短20km;
-无热泵,北方冬季续航打6折,元UP打7折;
-车机芯片落后7年,无法跑城区NOA,而元UP已标配“天神之眼”DiPilot 100;
-品牌残值:二手市场2021款EX5估值仅5.2万,同年元UP 7.1万,车主换车成本更高。
翔飞内部做过测算:即便把售价压到7.98万,单车毛利也会跌到-12%,卖一台亏1.2万,5000台就要亏6000万,加上设备改造、营销、售后,总现金流缺口8亿。
而资本市场已进入“理性回归”阶段,2025年Q3新能源整车融资额同比下滑43%,没有机构愿意再为“流血销量”买单。
竞争窗口正在关闭:
-产品端:元UP、埃安Y已规划2026年Q1推出第四代,采用59kWh刀片+4C快充,威马老平台望尘莫及;
-渠道端:比亚迪全国门店突破3100家,埃安2100家,翔飞计划年底建300家“再生中心”,数量级差距悬殊;
-心智端:消费者已形成“8万买元UP、10万等埃安”的锚定,威马品牌=“破产复活”负面标签,需要额外投入5亿广告费才能扭转。
时间不在威马这边。每拖延一个月,竞品就多卖1万台,威马的“价格洼地”就被填平一层。
翔飞必须在“亏损换销量”与“保毛利等死”之间做选择,而资本市场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信任重建三原则:信息透明、功能兑现、车主共治
破产企业复活,最难的不是造新车,而是造“新信任”。翔飞若只把“80%供应商签约”“10月APP恢复”当PR话术,而不建立可验证的信任机制,舆论反噬会比第一次更猛烈。
原则一:信息透明
-每周公布“重启日志”,用GitHub公开车机OTA代码仓库,接受车主与开发者Review;
-每月披露现金流量表,让债权人、车主、媒体看到“钱去哪了”;
-开放温州基地直播,24小时摄像头对准生产线,任何人可在线查看车辆下线数量。
原则二:功能兑现
-把“10月恢复远程开门”写进SLA(服务级别协议),若延期按天赔偿车主99元智行积分,可抵售后维保;
-设立“车主公测团”,每新增一项功能,先邀请1000名车主内测,满意度≥90%才全量推送;
-建立“48小时响应”机制,车主投诉超48小时未解决,翔飞客服总监亲自回电并公示处理结果。
原则三:车主共治
-成立“威马复活理事会”,10万车主票选9名理事,享有对重大OTA、售后政策的一票否决权;
-每年拿出1%股权收益设立“车主信托”,用于兜底未来可能的售后索赔;
-开放车辆数据接口,允许车主自建第三方统计平台,监督电池健康、续航衰减与召回进度。
信任像镜子,打碎一次就裂缝累累;只有让车主从“被动等待”变成“共同参与”,镜子才能重新拼合。
翔飞愿意让渡多少权力,决定信任能回升多少高度。
情绪、情节、悬念:一场“复活”故事能否跑赢观众耐心
威马复活之所以霸榜热搜,不只是因为汽车,更因为它像一部现实爽剧:
-情绪:被抛弃的10万车主、被欠薪的5000员工、被欠款的200亿债权人,所有人都在等一个“公道”;
-情节:破产、流标、白武士、政府补贴、80%供应商签约、10月车机重启,每一集都有反转;
-悬念:12月15日法院大限前,方案能否通过?老车型能否通过2026法规?车主会不会二次维权?
但观众耐心有限。抖音热点生命周期从7天缩短到48小时,如果翔飞不能在下一个节点交出“可感知”的成果——比如第一台车下线、第一次OTA推送、第一笔赔偿到账——舆论就会从“支持复活”滑向“看热闹不嫌事大”。
情绪是流量火箭,也是反噬利刃。
翔飞必须学会在聚光灯下“直播人生”,把每一次延迟、每一个Bug、每一笔支出都摊在阳光下。只有让故事继续“爽”下去,观众才会愿意充值下一集。
否则,当弹幕从“加油”变成“就这”,威马将第二次死亡,而且死得更难看。
如果再次倒下,10万车主的数据与电池谁来托底
最坏的情况,不是重整方案被否决,而是方案通过、车也卖出,却因质量或资金问题再次崩盘。那时,10万车主将面临三大黑洞:
-数据黑洞:云端服务器停机,远程功能失效,OTA承诺归零;
-电池黑洞:电池包无人回收,热失控风险骤升,保险公司拒赔;
-法律黑洞:翔飞注册资本仅3亿,有限责任制下,车主索赔排最后。
为此,需要提前设计“托底机制”:
1.数据托管:把车主账号密钥、驾驶日志、电池健康度写入“区块链存证”,节点分布在车企、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即使威马消失,数据仍可解密;
2.电池信托:由宁德时代、格林美等组建“威马电池回收基金”,翔飞每卖一台车提取2000元注入基金,用于未来梯次利用与回收;
3.赔偿优先权:在重整方案中增设“车主超级优先权”,若二次破产,车主索赔权排在税款、担保债权之前,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只有让车主看到“即使再次倒下,也有人替我收尸”,他们才敢重新上车。
否则,复活只是一次更漫长的告别。
写在量产前夜: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威马”
温州基地试制车即将下线,所有人都在问:威马还是原来的威马吗?
答案取决于我们怎样定义“新”:
-如果只是把旧车重新拼装、旧债重新包装,那不过是借尸还魂;
-如果把用户当合伙人、把透明当信仰、把技术债当耻辱柱,那才是浴火重生。
新能源汽车赛道已从“资本狂欢”进入“生存淘汰赛”,任何“画饼”都会被市场立刻打脸。威马的机会窗口只剩18个月,它必须同时完成“产品换代、信任换血、品牌换心”三大手术,而手术台边站着10万车主、200亿债权人、无数看热闹的观众。
成,则成为中国汽车史上第一家真正“死而复生”的车企;败,则为所有后来者敲响警钟:
在工业制造领域,没有“大到不能倒”,只有“快到不能停”。
愿威马走好下一段路,也愿我们不再见证第二次葬礼。
威马复活``债务重组``车主维权``智能制造``信任重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