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行情这么一摇一摆,我都快惯了。知道最近最让我感兴趣的点吗?就是这些召回公告。官方公告一出来,估算涉事车辆大概都有几万?这个数字感觉有点随意,毕竟也没全部拿到样本,但估算的范围是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我当时在客厅翻了一下手机,藏在桌角的相册突然吸引了我,一张照片里是我朋友的路虎发现运动版,那个时候还在开出厂时的油耗,觉得挺省心的。现如今,听说软件问题可能让它冒烟,心里有点哑巴。你说,这些车企是不是有点太追求快发布,结果一拖再拖?我也搞不懂,好像研发带有点赶工的意味。
我还记得一个消息点——路虎原本在国内的销量估算每月几百辆,体感(不严谨)可能也就几千辆左右,关键问题还是软件,或者说控制模块。今年我试过和一线的工程师聊,有些车子用软件亮了灯就得立即修,很多人就忍着不去修,想着反正还能用。我猜也许他们觉得轻微的热过和小漏油没啥大事,直到真出事才后悔。
说到这,从供应链角度,软件这事像个链条上的链子,硬件设计都挺靠谱,但软件归软件啊。多半是为了节省成本或者快点推出新车,设计一套软件就算了,然后不断补丁,最终可能形成雪球。这比作做饭:原料新鲜归新鲜,但你如果用一个快煮的锅,不顾火候,最后只会打翻一锅粥。
你会不会觉得,很多安全隐患其实就藏在应付差事般的测试里?我也会想:问个问题,开发团队的压力是不是比用户的安全还大?反正我自己算过,汽车的百公里消耗大概在8到12升油(估算,体感),按照每升油7块钱算,油钱大致在56到84块。要是一车用5年,油钱大概在1500到2000块。其实就算出了点事,要补的修理费可能还比这多,不用想太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旧照片,里面是一辆老款福特F-150,那个时候感觉车真的扎实。可现在一查,福特那批车也出问题——制动液泄漏,刹车变得跟打滑似的。难道质量这个问题,一点都没随时间推移改善?或者说,车企的良心就藏在这层层生产线背后,等到到达用户手里,真出点事情,只能跟赶时间找借口。
这让我想到,厂家对于零部件供应的要求是不是低了点?比如那次我听某个修理工说,有些车的零件其实是功能符合就算完事,质量不过硬,远比不上老车工艺靠谱。像灯光还可以,轮胎不烂就行,但安全带这个东西要怎么保证不到200块装好就完事?用生活比喻,可能厂里会觉得多买点就是省成本,就算装个糖豆袋在座椅下面也行。但谁知道哪一顿忙碌会导致一场事故?(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我最迷茫的点在于,召回公告一出,车主反应多半是麻烦啊,要去维修,但有谁去想过,平时花几百块的保养其实是省下了什么?我觉得,除了明显的设计缺陷,更多还是快节奏带来的折磨。买个新车都像买一份保险,心里总怕这款不靠谱,那个又出问题。
问一句,国内车厂是不是还在走水车的套路,拼速度,拼成本?我记得我朋友说,买车就像买房,买个差不多就行,反正出事我也没钱修。问题不在出事二字,而是在这背后,谁在真正保障你的安全?我也懒得盯着每一台车的细节,但每次新闻一爆出来,我都觉得我的车没有这些问题其实是侥幸。
说到这,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猜测——或许,有些车企也知道自己存在瑕疵,但为了追赶一季度的销量,反正提前到市场就行了,责任啥的就推给供应链、检测环节。天知道,这是我自己随意的想法,还没有正式去验证。
路虎、捷豹那些小细节——比如燃油渗漏或起火——你说不是大问题?但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开着车出门都得掂量一番。你会不会被这些新闻影响,都开始默默祈祷自己车还能平安待多久?它们的供应链有不能控的因素,比如进口零件的库存、检测的严格程度。
我心里有个疑问:这些召回公告是不是也能蹭热度?能不能用安全大礼包吸引流量?其实我觉得,真正让人感到暖心的,不是召回——那只是一种最后的保障——而是,平时买车的过程中的体验。买车前你得想:这车到底可靠不?而不是等出事了才知道。
我不想用太沉重的语气,但我记得我朋友说过:我宁愿多花点修车的钱,也不要麻烦不断。他说的也挺有道理,毕竟,出点小问题还可以自己修,麻烦的是突然之间,那棘手的事故或者火灾。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车企是不是在用一种隐性折扣——让你买到质量差的车,但价格还算合理——就是为了能多卖点。你看,兰博基尼系列那么少,但也出问题——球形销松动,那些豪华牌子其实也不一定比普通车靠谱。只不过它们的装潢更吸引人罢了。
话到这里,留个悬念吧——你觉得,车厂在用潜规则保护自己,还是在无意中放任了质量?我没有什么确凿的答案,只能说,汽车这个行业的良心还在摸索中,像一块块校准的水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碎。真希望下一次的新闻,不再是召回公告,而是真正的安全改进。你觉得,这个小细节——比如那个气门铜质块、那根松了的球形销,能不能也变成我们关心的点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