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增程车,冬天续航掉得快,充电油耗都添麻烦

有时候,人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买车这事尤甚。这三年,握着方向盘在车里呆的时间够我换好几个朋友圈背景,最后还是信了老司机的话:真不是瞎说,太有道理,早听他们的,哪来这么多糟心事?

增程车刚流行那会儿,说实话,眼睛一亮:不用纯油不用纯电,两边都能凑合,什么续航焦虑、充电烦恼,全成历史了,简直汽车圈的“鸡蛋里挑骨头”。宣传很美好,现实却扎心。

我当初图个新鲜,换了增程车,还挺得意,逢人就安利:省钱省心,家门口能充电,油站也不怕,何乐不为?然而,这蛋糕越吃越干,啥都不是广告里的样子。车才刚过磨合期,纯电续航就掉漏。厂家画的饼说跑180公里,真到冬天,天冷再开点空调,续航惨不忍睹。100公里都玄乎,活生生把电车变成了“电瓶车”,天天惦记着充电。

要么你说*充电容易*?在新小区还行,老点的小区或租房根本装不下来。只能去外面找桩,来回奔波,排队时候看着前面十几辆车,火气蹭蹭涨。算算点钱,电价涨了不少,服务费也不低,电站老板笑得比我开新车还开心。

有时候想“算了,用油吧”,但油耗直接打我脸。增程车号称小油耗,可一旦馈电(电池没电),原本8升油耗轻松干到9升,城里勉强还能忍,高速上一踩油门,连带动力都掉链子,白白烧钱不说,还开的跟老爷车似的。发动机一边发电,一边推着一大家子人,仿佛让我把钱包丢在路上。每公里正常时0.4元,馈电时能到0.6元,回头看看,这能叫省钱?还不如加油站老板心疼我!

更魔幻的是,有些“增程车主”在高速上抢充电桩比谁都拼。表面看没续航焦虑,实则特别焦虑:电量告急,油耗吓人,谁还敢硬刚油路?让我想起小时候抢篮球场那个劲,就为了多省点油,多跑点电。广告词里的无忧无虑,真遇到才知道,烦得要命。

老司机当初还跟我絮叨:这车*说省钱*,但电池和发动机都得伺候。纯电车只用注意电池,燃油车就保养发动机。而增程车,你得双份照顾,钱也双份花。打个比方,这车就像养孩子,又要补课又得送兴趣班——不管是哪个年纪,花的钱都不少。别看新车时体验不错,开久了发现问题多多:电池衰减本就是自然规律,这三年下来,电池续航掉了快1/5,厂家嘴硬说没事,换电池一问,价格够我再买一台老代步车。到那时候,想哭都找不到肩膀。

操控也是件事。增程车底盘沉,车重明显,拐弯刹车总有种拉不回来的肉感。相比以前灵巧的小油车,开增程车像带着俩沙袋跑。小区车库里挪车都累,比健身还费劲。开长途更别提,遇上坡路直接感受到动力疲软,发动机响半天,车还是慢吞吞。

听人说增程车是技术的未来,我信了。现在才知道,有时候*经验才是干货*。老司机们哪怕没接触过最新型号,但他们看得透、想得明。比如油电混合怎么保养、成本到底多少、哪些问题是官方绝口不提的——这些,只有用过才懂。三年来,所有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成了堵心的大难题,加上新车时的优越感渐渐褪色,现在出门选车再也不“跟风”了。

你说这增程车到底是不是坑?其实也不能一棒子全打死。有些家庭确实比较合适,家里有充电桩,经常城市短途、偶尔自驾,电油混用才有“幸福感”。但假如家里没桩,或者经常跑长途、路上充电桩紧俏,那增程车很快让你体会到“花钱买烦恼”。技术再进步,使用场景是硬伤。厂商的研发、销售有自己的考量,但消费者该掂量清楚自己需求,高科技只是表面,生活才是底色。

买增程车,冬天续航掉得快,充电油耗都添麻烦-有驾
买增程车,冬天续航掉得快,充电油耗都添麻烦-有驾
买增程车,冬天续航掉得快,充电油耗都添麻烦-有驾
买增程车,冬天续航掉得快,充电油耗都添麻烦-有驾
买增程车,冬天续航掉得快,充电油耗都添麻烦-有驾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总觉得新东西能解决所有问题。可是换了车,才发现新问题一茬接一茬,买车讲究的是适合自己。那些所谓的“油电双全”,其实是新兴技术的过渡版本。终究还得听明白人说实话。

我现在见到有人问增程车咋样,特别热心劝一嘴:别光看广告,多听老司机吐槽。那些用脚丈量过路的人,才值得你相信。买车不是买电视,没那么多一次性决断。多听几句,少踩几个坑,这是买车的最大智慧。

搞来搞去,还是那句话:汽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追潮流的。你与车的关系,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功能性远重于“高科技”。追逐技术没错,但要先顾好日子。在买车这件事上,让“老司机的话”多响几遍,比营销词靠谱一百倍。

其实普通人哪懂那些深奥东西?不过是用一辆车舒舒服服过日子,能省心、省钱才叫好车。现在回头看,我这三年也不算白活,起码明白了一个道理:广告说的都能信,早晚要吃亏。听经验,真是对自己负责。这年头,车商吹得天花乱坠,焦点还是在于你需要什么,能承受啥。增程车,不是个坏选择,但你得明白所有利弊再下决定,不要只看一时的新鲜。

老司机当年劝我别急着入手,我当时嫌他多事;现在轮到我劝人,才懂“过来人”三个字意味着什么。花钱买教训,谁都会,可是能汲取别人教训,才算真聪明。车这一辈子,可以换很多辆,但学会审慎,才不会一再被忽悠。

要说这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听经验、看实际”当成买车的第一原则。广告吹的再好,日子自己过才真实。增程车适不适合你,还是得问自己和听听那群真正开过的人说的话。老司机的话,再深奥也要认真琢磨,不服不行。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