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地方,高峰期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充电车位被油车“霸占”! 这不是夸张,是某区政府东西侧停车场每天11点到13点之间的真实场景。有些新能源车占了位却也不充电,这让真正急需补电的出租车司机和普通电动车车主们干瞪眼,只能无奈地继续寻找下一个充电站。
一位新能源车主李先生忍不住抱怨:“每天回家都得抢充电桩,总有几辆油车停在那儿。 上次请对方挪车,不仅吵了起来,最后还报了警。 ”
这种尴尬局面,很多电动车车主都遇到过。 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充电桩的需求猛增。 但在不少商业中心、老旧小区,新能源车主们常常遇到“有桩难充”的无奈,明明有充电桩立在哪儿,却被燃油车挡得严严实实。
有些停车场管理员也头疼,他们只有通知车主挪车的权利,没有处罚权,打电话过去还常被回一句“多管闲事”。 甚至有些燃油车车主理直气壮地说:“充电车位空着也是浪费! ”
他们可能没想过,这种“占位”行为导致新能源车主无法充电,尤其是在节假日,充电需求激增,矛盾就更明显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资源分配失衡。 新能源汽车数量增长太快,很多老旧小区和公共场所的车位规划,早期还是以燃油车为标准设计的,充电车位根本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缺失,很多小区和充电站缺乏有效监管,燃油车占位现象频发,有时甚至出现网约车长期“霸占”充电车位,物业和运营商却互相推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虽然有些地方规定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可以罚款,实际执行中却面临取证难、监管有盲区等问题。 物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劝离,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占位行为。
除了管理和规则的问题,利益驱动也是重要因素。 有些燃油车车主为了节省停车费或图个方便,会优先选择占用充电车位。
尤其是在市区一些商业区,靠近电梯口的充电车位,燃油车占用率特别高。 早期建设的充电桩也没有设置物理隔离设施,部分场站标识不清,容易导致燃油车误停。
再加上部分充电桩维护不及时,长期闲置,这就让燃油车有了“可乘之机”。
这些问题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性的损失,还有安全隐患。 充电桩被占后,部分新能源车主不得不私拉电线充电,这无疑增加了火灾风险。
从更大层面看,这种乱象若不解决,会间接影响充电站的正常运营,也不利于新能源车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可行的解决办法呢? 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尝试用技术手段来应对。 例如在盐南高新区的部分场站,引入了车牌识别摄像头,非新能源车停入后,系统会自动发送短信警告,若10分钟内未驶离则通知交警处理,这让占位率下降了不少。
还有一种方案是安装扫码解锁的智能地锁,新能源车主通过App就能解锁停车,燃油车若停入,则需支付较高的占位费,比如每分钟5元,超时费用还会翻倍。 这些技术手段,从物理层面和成本层面都增加了占位的难度。
除了“堵”的方法,也有“疏”的策略。 比如通过利益引导行为,有的充电App推出“闲时充电补贴”,在晚上10点到早上6点之间充电享受5折电价。
还有些商场对燃油车占位行为收取双倍停车费,新能源车主充电则可以免去2小时的停车费,用经济杠杆促使占位率下降。
甚至有人提出,可以向燃油车车主推送“挪车红包”,若主动让位就能获得优惠券,用“红包”换车位,听起来还挺有创意。
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也有一些应急方案。 比如通过“星星充电”这类App开放私人充电桩共享,车主可以预约附近小区的闲置充电桩,避免都挤在公共充电桩排队。
或者备一台便携充电枪,遇到占位情况时,尝试借用商铺电源进行应急补电,虽然速度可能没那么快,1小时也能充入大约50公里的续航,应个急还是可以的。
标识不清也是导致误停的原因之一。 因此,有建议提出,应在充电桩停车位上设置更明显的标识,比如明确标注“电动车专用充电位”,让燃油车车主更容易辨认,减少无意间的误停。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也很关键,例如通过安装监控摄像头、设置巡逻人员等方式,对违规停车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罚。 推广智能停车系统也值得尝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显示充电桩停车位的使用情况,方便电动车车主提前规划停车和充电路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