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创新后,汽车设计正经历一轮理性回归

文/李大地

隐藏式门把手关键时刻弹不出,空调调温要狂点中控屏,转向时找不到转向灯……发生在新能汽车上的这些激进创新,遭遇频繁吐槽后,正在逐渐被纠正。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日千里,其舒适、经济、智能化等特点备受大众欢迎。但与此同时,许多激进的“创新”设计在未经验证或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被加入到了汽车之中。这些功能问世之初看起来更高大上,但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对车主造成了不便。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人们对一些不合理设计日渐“祛魅”。许多车企也及时对一些不合理的创新设计进行纠正。

中控与实体按键之争

对于当下购车者来讲,中控屏已经是刚需,其大小、响应速度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可是有些激进的车型把几乎所有靠实体按键操控的功能集成到了中控屏之中。这让车辆表面上看起来更简约、更高科技,可实际使用中带来各种操作不便。

满车的物理按键不可取,但有些常用物理按键,如空调、雨刷、车灯等不容取代。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空调旋钮的取消。有些车型将空调设置集成在中控屏的二级或三级菜单之中。司机在操作空调时需要多次点击和划动屏幕。有时即便只想调低一度,也要多次点击。而实体旋钮可以一步解决。

激进创新后,汽车设计正经历一轮理性回归-有驾

取消实体按键之外,还存在一种强行改变按键习惯的激进“创新”。例如特斯拉Model3,将大众习惯的拨杆操控转向灯改为了按键式,造成了打方向盘时转向灯操作不便。消息称,特斯拉将为新款Model3转向灯换回拨杆操控模式。

语音操控本可以为车机操作带来附加便利,但有些车型将用语音操控开关某些功能设计成为唯一选项,或者将触屏操控隐藏在多级菜单中,车主不得不选择语音操控。比如天窗开启、尾箱开启等,由于一些车型没有实体按键外加触屏操作藏得太深,车主多数时候只能无奈选择语音操作。而语音操作的缺点在于需要频繁的对话和较长的沟通时间,紧急情况下令人恼火。

据英国一家汽车杂志调查,绝大多数驾驶员更偏爱实体旋钮和开关,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更喜欢实体按键。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则在新的指导方针中强调,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应执行滑动、点击或切屏等触控操作。诸如雨刮器、转向灯和双闪警示灯等基本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控制方式而非数字化交互激活。

国内方面,各大车企在配备大屏的同时,也愈发注重空调、雨刷、车灯等物理按键的配备,追求智能化与便利化的统一。过分简约的理念逐渐被摒弃。

隐藏式门把手“祛魅”

隐藏式门把手问世之初,凭借平滑的、更具科技感的造型,吸引了不少眼球,大量车型跟风采取了这一设计。

可随着实际使用的增多,这一设计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较为频繁出现的是北方地区冬季易冻结问题。不断有车主反馈,隐藏式门把手因积雪或结冰被冻住无法弹出,车主需用热水、暖宝宝甚至暴力破冰才能打开车门。

激进创新后,汽车设计正经历一轮理性回归-有驾

安全性则是隐藏式门把手的致命问题。由于门把手弹出需要电控,一旦车辆发生事故导致断电或电路受损,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影响车内人员逃生和车外救援。2019年,一辆特斯拉Model S发生交通事故,由于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未能如预期般弹出解锁,导致救援人员难以打开车门,最终车内起火并造成人员伤亡。2024年4月,一辆问界新M7 Plus事故后导致信号切断,门把手未能紧急弹出,车上三人不幸遇难。

对于隐藏式门把手这一设计,已有车企作出反思。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直播中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但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魏建军列举了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以及安全性等一系列缺点。据悉,长城魏牌蓝山、摩卡即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也有多款新车型回归传统设计。

当下,消费者对于汽车隐藏式门把手的认知逐渐趋于理性。互联网搜索“隐藏式门把手”后,结果多为“打不开”“救援拦路虎”“反人类”等描述。在社交媒体中,隐藏式门把手也多被视为一款车的缺点而非优点。大量新车问世或车型升级时,不再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定。

激进“创新”需守住政策底线

我国鼓励汽车技术创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创新过于“激进”,或反直觉,或技术不成熟,或被无限夸大。这时需要筑牢政策底线,鼓励车企理性创新,守住消费者合法权益。

前方遇到紧急情况时踩刹车,已经成为大多数驾驶员的生理反应。可是特斯拉等车型引入了“单踏板”模式,可以通过松油门的方式将车辆刹停,以此更大限度地进行动能回收,并与自动驾驶逻辑相匹配。该操作模式挑战了驾驶人固有的操作习惯,在未开启或驾驶不具备该功能车型时,易引起误操作,导致刹车不及时。

2024年9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最新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停车。”

随着技术的发展,辅助驾驶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自适应巡航、自动变道、AEB紧急刹停等功能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是,许多车企在宣传相关功能时,无限夸大相关功能,致使驾驶人在开启相关功能后双手离开方向盘,视线离开驾驶车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今年4月,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提出严禁车企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名词。“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词汇也被禁用,以此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车辆控制。此后,多家车企将“智能驾驶”称谓还原为“辅助驾驶”。

激进创新后,汽车设计正经历一轮理性回归-有驾

技术之外,人们对汽车行业的理解也存在诸多激进观点。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初,新能源技术被许多人唱衰。如今新能源汽车占据国内汽车市场份额近半壁江山,又有一些人认为要淘汰燃油车。

实际上,我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保持燃油车技术领先,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出口,更符合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工信部副司长郭守刚就曾表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进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厂发展合力。”

事实上,技术创新难免会激进。正是汽车行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才有了这么多激进的设计。激进的创新不可怕,发现问题后能够理性看待并及时纠正即可。特斯拉创新精神可嘉,但不要学Model3转向拨杆“嘴硬”,要学魏建军敢于自己“打脸”。汽车产业不应害怕失败就停止创新,市场也应对失败的创新多一份包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